為何有些人的學習效率特別高?初入知識區,你該懂的點、線、面三種類型

為何有些人的學習效率特別高?初入知識區,你該懂的點、線、面三種類型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各種領域進步神速的年代。也因此,每個人就算離開學校後,也還是得不斷的學習新知。

可是啊,在學習新知這點上,有些人就是學什麼都快;但有人卻是努力半天,卻只換來持續的知識焦慮

所以,我想跟大家來分享一下,到底怎麼樣才能有效率的學習。

首先,要有效率的學習,關鍵其實不是埋頭努力,反而是在開始之前,你要先做一下分析。先分辨你想學的知識,到底是屬於哪一種類型。因為不同類型的知識,其實有不同的學習重點。

那要怎麼區分呢?以我自己而言,我會把知識區分成三種類型:點的知識、線的知識、以及面的知識。
 
點的知識

所謂「點」就是學習單一知識點,或是一個明確簡單的技能。

就拿煮義大利麵來舉例好了。你可能沒打算學會什麼複雜的烹飪技能、對營養學也沒興趣,你只是想要在週末晚上女朋友來時,煮出一道白酒蛤蠣義大利麵招待對方。

這種目的明確,「只是想成功煮一道菜」的慾望,就是一個點狀知識。
 
想做一道菜不難,到Youtube上找個影片,或是Google一下食譜,然後去超市買齊材料,按部就班地照著所有步驟做完,相信一定能完成!換言之,這種「點狀知識」的學習,是這時代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因為我們大家有Google、有網路,只要你善用搜尋、願意花時間看別人寫好的步驟或影片,絕對有機會模仿出來。

那麼,這種自學的缺點,就是你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從這種模仿中想延伸出創新?想要舉一反三?很可能未必這麼容易。

因為,當我們缺乏根本的理解時,往往很難做出什麼新的突破。換言之,你或許能解決問題,但不表示你真的理解到任何事
 
線的知識

什麼是「線的知識」?同樣以做菜的例子來看,那些從「白酒蛤蠣義大利麵」再往外延伸的各類飲食知識,就是線的知識。如果你是想了解義大利麵的其他作法、懂不同形狀義大利麵的差異、蛤蠣還可以跟什麼醬汁來做搭配、一般義大利人會拿這食物搭配什麼酒、搭配什麼起士、義大利人還吃什麼、或是義大利麵可以搭配什麼前菜或是甜點等。
 
這類知識有時候就沒這麼容易Google了。當然,你或許可以簡單在Google上查到義大利麵適合搭什麼類型的酒。可是這類文章是真知識,還是酒商的促銷廣告?你往往無法判別(所以「假新聞」跟「長輩圖」就是欺負那些缺乏線層面理解的讀者群)。再來,如果你想知道相反的知識(如義大利麵不適合搭什麼酒,尤其想知道為什麼不適合)往往會很難查。因為很少人會寫不適合搭配的文章,更別說背後的原因。

可是啊,你想要著手製作食譜上沒有的料理,就得對食材有完整的認知。也就是要開始創新、要開始加入自己的味道,就得具備很多「點」的認知,然後連結成「線」 ——也就是對食材的優缺都有理解,才能進一步做出對味的搭配。

往往,這就是自學上的門檻。當然,你並不是完全沒機會自學成功,只是你恐怕就得花上夠大的力氣、嘗試各種錯誤。例如你買不同葡萄品種的酒,然後實際跟義大利麵自己搭配看看,並做出系統化的筆記。神農氏當年嘗百草就是這樣的概念。缺點是曠日廢時,但這種親身實驗的好處在於,你會在過程中,慢慢開展屬於你的知識體系。(這就是下列圖示①處為何會花時間的原因)

但若時間不允許,買一本對這知識精通者的書籍,邊吸收、邊實證,會大幅縮短摸索時間。或是甚至狀況允許時,找到對這議題精通的人拜他為師,幫你建構底層的系統知識,更可以讓你進步飛快。
 
面的知識

「面」的知識,就是各種「線」的知識交互連結後的結構化結果。比方說,你懂了各種義大利麵、甚至義大利的食物後,還想進一步了解各國料理、開始想對營養學知識的探求、或者想理解各種烹飪方法的細微之處、想進一步了解各種酒類跟各類料理的搭配關係等。
 
正常而言,當你有了「點」,也有了「線」,尤其多條線的知識(如懂義大利料理、又懂法國料理),就比較容易開始構築一個「面」的知識體系。學下一個線的知識也會快上許多。
 
這時候你就能快速成長,也很容易自學了。比方說,當你很會煮義大利麵了,那下次你到餐廳吃了別人做的義大利麵後,腦海搞不好就會浮現一些畫面:比方說,你可能跟自己對話:「這醬汁很特別,很搭耶。我猜搞不好是加了XX,我回去實驗一下。」而當你有這種程度的知識結構時,任何外部的刺激,都能讓你整個知識系統往上提升。
 
可是當你不具備任何知識系統,就算取得了碎片化的知識,對你的幫助也有限。意思是說,當你這輩子從來沒煮過義大利麵,你去餐廳吃了覺得很好吃,就算廚師過來神秘的跟你說:「味道很特別吧?我可是特別加了柚子汁喔!」這對你而言,其實是完全沒意義的訊息。回去後,也不可能煮出相同味道的食物。
 
搞清楚三種分類後

所以,若你認真想學會一門知識,你該優先評估自我狀態以及知識的類型。如果是點狀知識,自學最快而且成本很低。再來,如果你已經具備底層知識,那透過高手的某些提點,或是自行研究某個深入的主題,自學也會慢慢有所累積。

最麻煩的是,如果你要學的項目複雜度很高,但你自己卻毫無基礎,這時候若想要靠自學慢慢累積,不僅效率非常低,結果也會差強人意。這也是許多學習強者在此階段寧願花錢找個老師,協助自己快速吸收的理由。
 
在這個階段,什麼樣的老師是最好的?最好努力找一個能手把手、引領你的導師。這位導師可以是你領域的前輩,是身邊對這知識有所理解的專家,或是可以貼身引領我們的長輩。如果身邊實在沒有這樣的人,最少試試去找市面上口碑不錯的實體課程!甚至連我也花上不少時間金錢在上課。上課的好處在於,你能快速學得別人整理過的知識,省下了寶貴的時間。更重要的,如果是實體課程,還有面對面跟老師請教問題的機會。

畢竟建構知識體系是最困難的,而時間又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哪怕是上萬的課程,若能縮減兩、三年摸索的時間,怎麼想都划算。

總結
還記得我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企業培訓講師告訴你,為何你的學習總沒效果? 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學習是有分階段的。

這篇提到的三個知識面向,其實就能呼應之前那篇文章的概念。你如果只是要解決一個問題(點的知識)- 如煮義大利麵、拆開電腦背蓋、連接你的Wifi等。畢竟你只要能快速解決,背後原裡不重要,所以搜尋與網路會起很大的作用。

但當你想學線的知識,你其實就需要建立一個知識體系了。這時候你最需要的其實是先理解那個知識體系的全貌。換言之,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盡快進入到上圖的第2階段後,這時候再嘗試碎片化學習、或是自學形式的研究才有意義。

但如果你對這知識尚一竅不通,也就是處於上圖①的這個區間時,這時候因為你腦中「缺乏知識體系」,你做任何碎片化學習,或是嘗試自我摸索,都只會得到無法組合的「碎片」。或許過程中很用功,可是這份用功對你的人生而言,卻可能是無法掀起任何作用的無效努力。

所以你會發現身邊成功的人,他們當在面對一個完全空白的知識時,他們會盡一切力量讓自己縮減「階段一」的時間。當你能把這階段縮的越短,你就能越快學會各類知識。而這就是某些人能異常成功的關鍵秘訣!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