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講師,或者說如何成為企業講師,是多年來我們陸續會碰到的提問。說到當講師的好處,大家常能說出不少,如感覺上薪水優渥、備受尊崇,又能享受知識分享的樂趣等。不過說到「如何成為講師」,大家往往就一問三不知,對於講師背後的產業機制很陌生。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揭開講師產業的神秘面紗,並搞懂你能如何成為講師、一圓夢想吧!
「職涯規劃」是現代上班族最關注,也最困擾的議題之一,它總讓人覺得既龐大又複雜,近年來甚至還出現「職涯規劃師」協助大家排除難題。但職涯規劃真的無法簡單一點嗎?這篇文章,我們就以最白話的方式聊聊該怎麼做吧。
這幾年陸續都有朋友寫信來,希望我們能聊聊「四、五十歲後的職涯第二曲線」這議題。所謂「職涯第二曲線」的概念是,很多人可能二十幾歲從學校畢業之後,就很幸運地在一個領域中深耕,一待就是十五年、二十年。可是工作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後,尤其到了四、五十歲這個階段,夜深人靜時難免就會開始想:「我的人生難道就這樣了嗎?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我接下來人生的全部了嗎?我是不是應該,或是說我還能不能,幫自己規劃一條新的成長曲線,或是思考一下新的成長機會在哪裡呢?」
講到現代人常有的困擾,「職業倦怠」絕對榜上有名 - 日復一日做著索然無味的工作,想換個工作也總覺得去哪都困難重重,於是只能在倦怠的漩渦中越陷越深。對此,倦怠管理師艾米莉在其著作《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中分享,無論你的困境是什麼,想逃脫,第一步就是先處理那些「限制性的信念」。這是什麼意思?透過以下選摘,我們一起來了解。
我跟 Joe 私下常聊中、美、台關係這類議題,尤其是這在商業上的影響,但因為讀者或聽眾未必跟我們一樣從商,而且人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想法,所以我們在文章或 podcast 節目中就比較少公開地談。但這次,我想破例聊聊「關稅戰」。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法鉅細靡遺地分析,但我認為它帶來的部分影響,其實是一般上班族也務必要知道的!
在剛出社會的時候,「要不要辭職去探索自己」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煩惱,今天就趁著這個機會,來和大家分享 3 個有助於大家決定要不要辭職去探索自己的思考!
職場新人剛報到,大多得從一些小事,像是整理文件、彙整數據開始做起。但明明起點都差不多,你卻會發現有的人過了一年、三年,依然還在做這些工作;有的人卻能把握機會凸顯自己,贏得主管的信任,獲得更多挑戰自己的機會。差別在哪,其中一個關鍵就是他是否及早掌握了一套「職場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