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策略

面對同事突然的冷淡態度,該怎麼搞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

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本來就會因為意見不合而產生摩擦,在辦公室裡,因為公事上的意見衝突更是屢見不鮮,但畢竟是公事,大部分時候說開了也就沒事,不過有一種情境,就比較棘手了,這個情境就是:「同事今天來上班突然對我很冷淡,問他怎麼了,他又說沒事,但很明顯就是刻意遠離我,該怎麼開口問他發生什麼事?」假如你遇到這種狀況時,請先冷靜確定一件事:這位同事是「對所有人都冷淡」?還是只有「對你一個人冷淡」?

【大人學書摘】在職場上,影響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優秀上班族該靈活運用的 7 種「影響力槓桿」

最近我曾在虎門之丘附近的一家鯛魚飯餐廳,跟一位從前在麥肯錫認識的好朋友一起吃飯。他曾經是麥肯錫的資深合夥人,現在則是以個人顧問的身分活躍於各種業界。那天他對我說了這麼一句話:「好的CEO與不好的CEO,好的 BU Head(事業部負責人)與不好的 BU Head,好的經理與不好的經理,好的商務人士與不好的商務人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影響力策略。」

【大人學書摘】如何評估該給同事多少回饋,才不會惹人厭?你可以透過 3 個問題來思量

意見回饋是一種付出。當自己為他人付出,他人應該要感到開心才對。提供意見回饋就像是送出一份禮物,但是能夠表達贊同的人並不多。會贊同的人通常自己也是意見回饋的高手,要不然就是追求自我成長的意志很強,或是有著堅毅性格的人。至於其他人,則大多認為「我不需要意見回饋」。因此在進行意見回饋時,一定要拿捏好意見回饋的分量。例如,對一個討厭接受意見回饋的人,意見回饋應該只維持在最低的限度就好。

【大人學書摘】給同事良性「意見回饋」的 3 項重點,改善工作狀況又不毀人緣

人是一種喜歡接受意見回饋的動物。請不要感到意外,這的確是事實。歐美的組織機構,每當進行關於意見回饋的問卷調查時,必定會有一個選項是「感覺意見回饋不夠充分,須要更多的意見回饋」。大約有六至七成的人會勾選這個項目。在歐美,甚至有些字彙專門用來形容這些人的心態及思維模式。愈是有能力的人,愈是渴望獲得他人的意見回饋,而這種人的成長速度也會愈快。

職涯教練建言:新工作Onboard前與報到後30天內,你能做什麼讓往後工作更順遂?

下筆的今天 ( 7/7 ) 標誌我到職新公司滿月了,滿月酒自然是不必喝的,但由於是前所未有、此生罕見、希望不要再來的 OBFH ( On-Board From Home ),覺得可以分享一下心得,畢竟這也很可能是近未來的 New Normal 的一個職場特點。另外,即便未來恢復正常上班狀態,我想其中幾個剛到職的注意事項可供大家參考。

在電梯裡偶遇大老闆,短短幾十秒時間,該跟他說些什麼?

很多在談溝通技巧的書,都會把「電梯簡報」當作一個重要的主題;原因是,我們平常在公司,特別是規模比較大的企業,不見得常常有機會見到大老闆,如果偶而碰巧能夠跟大老闆一起搭電梯上樓或下樓,剛好可以有機會跟大老闆說幾句話,這是一個推銷自己、讓大老闆更認識你的好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

提案無法說服老闆?因為你不懂「老闆的語言」

前陣子某堂課下課後,一位學員跑來向我提問。這位學員任職於一家律師事務所,因為平常有收聽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覺得節目有趣又能替聽眾帶來一些收穫,所以想說服他的老闆也開個頻道來分享法律知識。不過他向老闆提議後,老闆並沒有答應。他想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能成功說服老闆。聽完他的問題後,我就問:「那你是怎麼跟老闆溝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