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或是很容易接收到他人的感受與需求而無法忽略。在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若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無法放著不管時,你可以用下列幾點來提醒自己。
上次和教育部潘文忠部長一起在Podcast對談,談「親子聆聽」的主題,前幾天又看到了一篇關於生涯選擇選科系的文章,討論「當父母和我對科系/生涯的想法不同,但他們堅持要我做他們的選擇」,對於這個主題,我有很多感觸。
我常在文章、著作中提到「重視自己感受」與「在乎自己需求」這兩件事。有些人看到這個提醒,就會很擔心地想:「太過在乎自己需求,變成一個自私的人怎麼辦?」不過事實上,「自己滿足自我需求」,跟「要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是蠻不同的狀況。
很多時候,當遇到負面情緒時,我們都希望自己不要因此一蹶不振,希望能夠振作、能夠趕快好起來,否則,會感覺自己「抗壓性很低」、「很草莓」、「很情緒化」……我們對於自己的脆弱束手無策,別人也是;所以,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我們好像都應該要「趕快好起來」,才能往前進。這有用嗎?或許剛開始是有用的。你會發現自己對情緒的感覺越來越遲鈍,越來越「堅強」;但你會發現,你對其他情緒的感知也越來越無感...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抱怨」,特別是「非直接對本人的抱怨」。 例如對著另外的人討論對工作的抱怨、或是對生活與關係的抱怨等,也就是所謂的「討拍」、「取暖」。
「對我爸媽而言,『有用』實在太重要了。」低著頭的他,抬起頭來看我。「我的父母一直灌輸我,要做『有用』的事,當『有用』的人,因此,我也一直聽他們的話,考上他們覺得有用的學校與科系。但如果我想做的,是他們眼中『沒用』的事,那是不是代表,我就是『沒有用』的人,就是『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的人?」
小萍很討厭過年。過年代表着會有一堆親戚聚在一起,對他們這些小輩評頭論足。她特別討厭大阿姨和姨丈,當他們看到小萍,總是可以挑出一堆毛病,包含:不會打扮、太胖、太醜….小萍雖然不喜歡他們的批評,但長期下來,小萍也忍不住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醜、很糟糕,「否則他們怎麼會這樣說我呢?」;最後,小萍對自己越來越沒自信,也越來越討厭鏡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