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再論「不安全感」 (三)

這篇本來其實應該跟前一篇再論「不安全感」 (二)一起貼出來的。 只是這一大段要談的內容實在很長,最近幾周又忙、一下寫不完,所以逼不得以拆成兩篇。 但前篇文章的斷點沒抓很好就是,所以有點突然斷掉的感覺。 :D 總之,建議讀者們是可回頭再看一次前篇,最好兩篇一起讀下來會比較順一些。 ------------------ 前文最後寫道: 對於「不夠格這件事情」有甚麼能對抗的方法呢? 這得分成兩個角度來談 - 一個是實際的不夠格 - 一個是自卑感創造的不夠格 ---------------- 這篇就繼續接續這兩個角度繼續探索下

追求不抱怨的人生

一向以來,我都常常在扮演「張老師」這樣的角色。 不管在實際生活或是網路上,總會聽到很多不同朋友各類的疑難雜症。 有些幫得上忙,有些實在愛莫能助。 聽多了,我發現需要找「傾聽者」的,倒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一種是真的在某個迷惘的境地需要第三者客觀的分析。 但也有一種,他們純粹只是想找人抱怨一番。 講講老闆多壞、情人多爛、父母家人老公老婆對自己多不理解、生活重擔多重、經濟政策多爛、社會多不公平之類。 而這類朋友比較讓我頭痛之處在於,不管我給予客觀上多好的選擇,通常對方都不會真的接受。 罵歸罵、氣歸氣、悲情歸悲情,發洩完後還是又回去原本的生活繼續下去。

再論「不安全感」 (二)

上篇論不安全感 (一)最後提到,安全感是自身問題的一種情緒困擾,越往外求取解答,就越可能讓不安增加。 換言之,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切入到自我內心的思維中,並透過自己的力量來加以調整。 但所謂「自我內心的思維」到底是甚麼東西呢? 這篇就打算來探索一下這部分的心理根源。 記得自己學生時代,「曾經」是一個非常非常愛惜物品的人。 比方說買了一套遊戲、一本書、或是一本雜誌,我會很小心的拆開包裝模、或是打開紙盒,確保不留下任何摺痕甚至指甲刮痕。 光碟、配件、或甚至是隨附的廣告頁,我會小心保存,並放在原本買來的盒子中。 可以的話,連外包裝的膠模都

再論「不安全感」 (一)

When love is in excess it brings a man no honor nor worthiness - Euripides (尤里庇狄斯) 安全感,是一種源自於自身對於某種狀態、某項地位、或是某件物件擁有權喪失的恐懼。 我相信讀者大家在愛情上、在職場上、在人生過程中、或在珍貴的物件持有上,應該都曾經感受過「不安全感」這份情緒的啃蝕。 有人能克服並讓自己人生更美好;但有人卻始終無法擺脫這問題的糾纏,並留下深刻陰影性的東西。 但我覺得這不是不能對抗的一種狀態。 只要我們知道這類情緒在我們心裡根源的點在哪裡,我們就能

要收穫,就別灌溉雜草

最近和家裡的一位小朋友聊天,談到了畢業求職的話題。小朋友有點沮喪,他覺得自己沒有台成清交的名校招牌,念的也不是一般認為的熱門科系,我說了一番鼓勵他的話之後,他看起來好多了,這也讓我想起三四年前,擔任PMP講師時和同學的一番討論。 隱約記得我在課堂上提到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的專案管理手法,中午和大家一起吃便當,有人聊到宏達電股價大漲的新聞,有位同學就一副悻悻然的樣子,把筷子一放就開砲了:

驚喜!有驚未必有喜 - 談後天無力感

人從學校畢業後的10年間,朋友間的話題大概會分為幾個階段。一開始是「你們公司(老闆、待遇、同事)如何」。幾年之後,發現上班就是那回事,新節目就變成「你們何時結婚」、「婚紗照選幾組」云云。再過一陣子,家中添了新成員,話題自然變成「你家用哪個牌子的尿布」、「給保母還是給爸媽帶」…布萊恩和布萊恩的朋友相比,人生專案進度嚴重落後,所以朋友聚會,以往愛發表意見的我,現在台詞比康熙來了的陳漢典還少,只有默默旁聽的份。

區區「博愛座」,何須「大亂鬥」

當年為了出國留學,我有一段白天上班晚上補GRE的苦命日子。下課超過10點而且累得半死,平常在捷運上只站不坐的我,看到空位也忍不住坐下來休息(會避開博愛座就是了)。有次我在座位上陷入昏迷,正當夢見自己在哈佛校園和金髮美女談笑時,肩膀卻突然受到重擊,還發出「啪」的一聲,我瞬間驚醒,眼睛睜開卻看到一位貌似開喜婆婆的中年阿姨,非常兇狠地瞪著我說:「喂!少年ㄟ,看到孕婦不會讓座hyo~」什麼!懷孕!我嚇得立刻彈起來,包包還掉地上,連忙說對不起,然後才看到旁邊確實站著一位孕婦。我永遠忘不了當時的場景,我雖然起身,但那位阿姨卻又瞪了我一眼,孕婦很不好意思地望著我。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