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決策

我應該去留學嗎?談談留學隱含的三個迷思

一位年輕讀友來信詢問職涯相關的問題,當中也包括出國留學的計畫,問我的看法。因為之前寫過於出國讀書的文章【我該去讀專案管理碩士嗎?】,因此陸陸續續有好幾位朋友問過相關的問題。大方向上,我個人是十分鼓勵年輕人出國讀書的,但每次看到大家來信提到出國留學的想法,我總覺得那裏不太對勁卻又說不上來,今天想了好久總算釐清了我的憂慮,趕緊寫一篇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這是你的下一代,你會怎麼建議。

週末直到下午三點才有機會出門吃飯。 但因為非正餐時間,所以只好去吃小火鍋。 這時間的小火鍋店,客人並不多,整個店裡空蕩蕩的,環繞式的座位只有幾個角落有坐人。 我的座位稍遠處坐了一個媽媽帶著兒子與女兒一起來吃飯。 兒子看起來大概是在念國中的年紀,女兒雖然看不出實際年紀,但可能比那兒子大了約一到兩歲。 因為整個餐廳很空,加上我老有偷聽隔壁桌客人講話的「惡習」,在煮肉的空檔,我閒著無事就索性聽聽隔壁那一家三口的對話。  

受害者的抉擇:談日裔美國人的集中營

最近在Thomas Sowell所著的「美國種族簡史」讀到一段日裔美國人在二戰時期的歷史,覺得很新鮮也很有感觸。以往我們對二戰時期美日之間的恩怨,第一件浮現腦海的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當日本的外交官正在美國華盛頓進行和平會談時,日本的太平洋艦隊卻對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發動攻擊(這就是為何被稱為「偷襲」的原因)。其實日本從18世紀便開始向美國以及夏威夷(當時還不是美國屬地)輸出農業勞力,在二戰之前其實已經有為數不少的日本人旅居或在美國落地生根。電影電視總是著重在描述珍珠港事件美國的慘痛,但珍珠港事件後這些日裔美國人的遭遇,卻很少被提及

讓人生實質得利的最佳解:尋找自身1%的理性

藝人離婚時,家庭風波鬧得沸沸揚揚,都會占據影劇版頭條。有錢的那方不甘心把財產拱手讓人,而有氣的那方則決心力爭到底。不意外地,一旁看戲的觀眾網友也加入撻伐的行列,談話性節目更趁勢對兩性平權、名人婚姻大談特談。

如何才能真正的自我改變 (二) – 大部分人其實不知道自己要甚麼

上篇談到自我坦承這問題。 「自我坦承」是很多人在謀求改變時常忽略的重點。 他們考量改變時,常常只是挑選一個「比較好改變」的部分(容易走的路);而非先承認自己的弱點,從中尋找最核心、最需要被改變的部分。 可是,在錯誤的地方自我改變,當然效果有限;就像試著縮短專案中的非要徑工作,怎麼努力也不會對大方向能產生顯著的影響。 以至於很多人無論怎麼投入時間與心力自我調整,核心問題還是持續存在著。  

夾娃娃機的心得分享

在美國旅遊途中,我在Denny’s邊吃著法國吐司邊發呆,看到餐廳裡一角放著一台夾娃娃機,裡面躺滿著海綿寶寶含其他美國小孩才認識的布娃娃,突然一種懷念感油然而生。

25歲時,你該知道的12個投資要領

上週Bryan寫了篇關於買屋的文章,有很多讀者在文末延伸的討論了幾個金融投資的問題。 我覺得那串討論很棒,畢竟投資本來就是個25歲以上的年輕人該學習且該了解的課題。 所以這篇我貼出一份自己一些年來的微薄心得,或許也能對大家有些幫助。 有甚麼想討論或想賜教的,也歡迎在文末留言~ 1. 不要夢想一夜致富 要進入金融市場時,你第一個要培養的觀念就是:不要抱持著想一夜致富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