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的思考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我一直記得曾經看過一段文字。 其中對於恐懼感的定義,非常精簡也耐人尋味。 這段文字是這麼寫的:「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這句話算是我看過對於恐懼這件事情,最棒的一段定義了~!

恐懼感這東西的成因,恐怕要一路追尋到人類的上古時代。 在那時候,人類相較於其他生物,其實是相對弱小的多。 所以為了延續生命,在本能的層面,一些程式自然的被編譯進我們的DNA中。 人類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學習要避開黑暗、居住高處、群體行動以躲避風險。 並在草叢發出聲音時,低頭躲避、或拔腿就跑。

這樣的程式就算在已經24小時燈火通明、馬路上沒有豺狼與老虎的現代,也還是深深的留在我們DNA中。 所以當有任何被大腦判讀是危險的訊號時,我們立刻開始覺得頭腦慌亂、血往上沖、臉頰與胃部抽蓄、背脊冷汗冒地如同有一堆小蟲爬著。

這時候,生理會直覺配合做出有兩個反應:

別讓主流價值限制你!當年老爸一句「老師教的不對!」給我的棒喝

最近最夯的娛樂新聞,就是號稱「靠爸三人組」之一的劉子千靠這首「唸你」全台爆紅。前幾天我在紐約機場排隊入關時,我後面一位小弟就一直唱個不停,害我即使身在異國,也被這等魔音穿腦,久久揮之不去!在Youtube上看到這經典MV時,我心裡就在想,年僅25歲的劉子千被他老爸玩成這樣,應該超「改優」(尷尬)的吧?畢竟藝人跟一般人一樣,也是有同儕壓力的,以後在朋友和年輕正妹前如何自處?在飛機上看了壹週刊,果然,老劉以「切斷金援」為威脅才讓小劉就範,而且小劉一開始覺得很丟臉,根本拒絕出席唱片宣傳,直到後來爆紅,媒體競相邀約他才靦腆地出現。

罐頭笑聲與旅鼠效應

「罐頭笑聲」是個挺有趣也很弔詭的東西。

這玩意最早出現在美國的電視圈,當節目中出現笑點時,導播配上預先錄製好的笑聲帶子,來炒熱氣氛。這罐頭笑聲即使在今天,還是被廣泛的使用。我一直納悶,這笑聲其實非常的假,有種很low的感覺,但為什麼包括美國一流的喜劇、夜間脫口秀、日本韓國高成本的綜藝節目都還是照用不誤?凡存在必有原因,最近在翻閱Robert B. Ciadini所著的影響力(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讓我找到了答案:這是盲從的力量!

G940開箱

這篇跟專案管理毫無關係。 可當成純粹的勸敗文。 :P

前幾天,家裡收到這個包裹。

看起來是羅技Logitech的產品喔? 但到底是甚麼東西呢? 盒子拆開來一看…

良善來自於對於邪惡的理解

體罰的議題前段時間在各大討論區都有人在聊。 我自己不是甚麼教育學家,不敢大放厥詞的參與討論。 不過最近不小心看到一些討論的文章,其中有個觀點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很想在這裡稍微胡言亂語幾句。

我想談的在於看到有一派人士反對體罰的論點,是覺得若老師或是家長責打或處罰,將會讓小孩學到「以暴制暴」及「暴力的價值」。他們論點的假設在於:責打會讓小孩學會可以透過力量來逼迫別人做某些事情,或逼迫別人順從自己的觀點。 反之,若家長老師完全以愛與關心來教育小孩,小孩就能減少暴力的運用,並把社會導入一個更和諧的方向。

我是覺得這觀點的假設有些問題。 這如同我們國中學物理時,會叫大家假設摩擦力或是空氣阻力不存在一樣。但回歸現實面,摩擦力跟空氣阻力是一直存在的東西;就如同「暴力的自發性」,並不會因為沒有人教而能讓其不存在。

驚喜!有驚未必有喜 - 談後天無力感

人從學校畢業後的10年間,朋友間的話題大概會分為幾個階段。一開始是「你們公司(老闆、待遇、同事)如何」。幾年之後,發現上班就是那回事,新節目就變成「你們何時結婚」、「婚紗照選幾組」云云。再過一陣子,家中添了新成員,話題自然變成「你家用哪個牌子的尿布」、「給保母還是給爸媽帶」…布萊恩和布萊恩的朋友相比,人生專案進度嚴重落後,所以朋友聚會,以往愛發表意見的我,現在台詞比康熙來了的陳漢典還少,只有默默旁聽的份。

所以..真的是我太不同了嗎?

最近一個問題困擾著我,讓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點不太一樣。

起源是最近我在安排婚禮的相關事宜。 週圍的朋友、同事、或認識的人很自然在碰面時,就會問到說:「Joe,那你婚紗照可以看了嗎?」、或是「Joe那你婚戒買怎麼樣的」。

我都一臉茫然的回應說:『還沒啊... 都還沒好呢。」

很多人會訝異的接口說:「可是,你不是下下個月就要請客了,怎麼會還沒好呢?」

我心想,下下個月不是還很早嗎? 有人這麼早就先都買好的嗎? 這類較大金額的採購,不都是以As Late As Possible的方式來排程的嗎?

我提出這疑問後,一部分的朋友會能理解並點頭;但始終會有一部份的朋友完全不能理解。 會張大嘴巴的回問說:「Joe…你想法好特別喔… 我當時結婚時,可是早在大半年就先拍好照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