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選摘:職業倦怠怎解?試著盤點那些阻礙你改變的「限制性信念」!

講到現代人常有的困擾,「職業倦怠」絕對榜上有名 - 日復一日做著索然無味的工作,想換個工作也總覺得去哪都困難重重,於是只能在倦怠的漩渦中越陷越深。對此,倦怠管理師艾米莉在其著作《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中分享,無論你的困境是什麼,想逃脫,第一步就是先處理那些「限制性的信念」。這是什麼意思?透過以下選摘,我們一起來了解。

從火災、地震到戰爭,防災避難包怎麼準備?Joe 的 3 大防災包準備心法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最近終於開始熱門起來的話題:防災包。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其實從很早就在關注這議題,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 2016 年日本熊本地震發生後。這九年下來,我陸續準備過好幾個版本的防災包,甚至在「大人的 Small Talk」第 460 集也聊過這議題。

大人學新書《大人學做事做人》想告訴你的事!在職場上,「做事」才是「做人」的底氣嗎?

我們在 2024 年 11 月推出了新書《大人學做事做人》,這是一本探討職場的書,要談的就是做事做人這四個字。主要原因是,這些年來,我們時常被問:到底在職場上,做人重要還是做事重要?

失智症照顧|爸爸走路常跌倒,乖乖在家比較好?「我是為你好」往往是錯把限制當保護

張伯伯第一回來到診間時,我明顯感覺到他的抗拒,什麼話都不想說,表情很疏離,一看就知道是在家屬的勉強下被帶來看醫師的。既然患者本身採取不合作態度,我直接轉頭問張先生的兒子小張先生:「為什麼送爸爸來看診?」他用天要塌下來了的語氣說:「我爸這幾個月脾氣超差,每天都氣噗噗的。」

爸媽健忘,是失智了嗎?臨床心理師:除了看他「做不到什麼」,「做得到什麼」也很重要

最近我在整理工作資料時,想到了一件事。很多照顧者看到家中長輩健忘、記憶力退化的時候,常會立刻想:他們一定是失智了!然後自己越來越焦慮。但其實作為長期協助失智症個案、照顧者的心理師,我看失智症狀的角度跟照顧者常有差異。

家有失智者》當家中長輩失智了,你作為照顧者該知道的 4 件事

2025 年,台灣將邁入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伴隨逐年攀升的失智症盛行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訊,2050 年失智症人口將從目前的 37 萬人,翻倍到 86 萬以上),「失智症照顧」這門學問成所有人都該具備的重要認知之一。

邏輯清晰的人比較不容易焦慮?區分「事實」與「觀點」,八成的情緒內耗都能迎刃而解!

你也是一個容易「情緒內耗」的人嗎?「情緒內耗」也可以稱作「精神內耗」、「心理內耗」,有情緒內耗的人,可能常常因為在意他人想法或其他原因,而產生焦慮、疲憊,消耗自己的心力與能量。面對「情緒內耗」,Bryan 在本篇文章中,將告訴我們如何用邏輯思考來緩解內耗、焦慮,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