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都可以找到!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最近終於開始熱門起來的話題:防災包。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其實從很早就在關注這議題,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 2016 年日本熊本地震發生後。這九年下來,我陸續準備過好幾個版本的防災包,甚至在「大人的 Small Talk」第 460 集也聊過這議題。不過當時可能整個社會對於防災這方面的意識還沒那麼普及,所以那集的迴響並不特別大。
但前幾天我在社群上貼了一篇關於防災準備的文章,沒想到引起了蠻熱烈的討論,或許是最近大家對此的關注度提高了吧。也加上這一年來我對於防災準備又有些新想法,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聊聊我在準備「2025年版防災包」時的思考邏輯吧。
在談該準備些什麼之前,我要先說明一個基本概念,那就是準備防災包的核心觀念,在於「取捨」二字。
很多人一開始準備防災包 - 包含我自己九年前剛開始準備時 - 都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有兩種。一種是把防災想得太美好了,搞得像準備去露營一樣。一種就是過度恐懼,希望甚麼都要準備妥當,然後就會想買一大堆你可能根本用不太上的東西,甚至把防災想成了野外求生,買了一堆根本不務實的東西......
但你要記得,東西下單買回來這總是容易的,但能攜帶才是難的!
因為我們力氣是有限的。一個沒有經過特別訓練的人,若是背個十公斤的背包,可能就很難靈活移動了。而且有些東西即便重量不重,卻很佔空間。如果你買了一堆,最後發現根本裝不進一個背包裡,或者需要那種有輪子的拉桿箱才能移動,那真發生什麼災害,比如說地震導致路面到處都是好幾公尺的斷差,你拉著一大箱要行進大概也極為困難。
這也是為何我會說,「取捨」是我們在準備防災包這個議題上,最需要花時間去琢磨的。
也因為「取捨」這麼重要,所以我真心建議大家,不要只是去網路上照抄別人的防災包清單。
我接下來也會提到我自己的建議物品,但你最多只能當參考。你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狀況,例如住家空間、預計撤離到哪裡、你的性別、年紀,還有你個人最需要什麼物資來做調整。
比方說你有氣喘,那氣管擴張劑可能就是你防災包裡最最關鍵的東西;你有糖尿病,胰島素怎麼處理才是你最頭痛的問題。如果你都列出來,很可能會發現當這些關鍵藥物、食物、飲水、保暖衣物都塞進包包後,甚麼充氣床、防蚊液、遮陽帽、小電扇根本已經沒有空間裝了,那顯然也沒有這麼必須了,不是嗎?別忘了,防災包空間有限,所以能佔據空間與重量的物資,必須是要在這種災害發生時,讓你能順利活下來最關鍵的幾樣物品!!
所以,如果你真要準備逃難包,我會建議你做的第一步,就是先拿出紙筆思考:「我準備這一包,主要是想用來降低哪些風險?」,或「災害發生時,甚麼是會威脅到我性命的事情?」並且,請你務必接納一個現實,那就是:我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排除所有風險。我們最終能做的,其實就是抓大放小,這也就是我前面一直在強調的「取捨」。
以前我也會期待自己透過一大包東西,就能包山包海應付所有狀況。但仔細思考後我發現,其實不同的災難類型,你能反應的「處置時間」是完全不同的,需要的準備自然也就不一樣。也因此,目前我會把防災規劃分成三種不同的情境來思考。這也是我建議大部分人的配置方向。
第一個規劃,我稱為「火災包」。
這個使用情境很明確,就是萬一你住家發生火災,你需要有個包是抓了就能立刻跑的。
這部分兩個關鍵,第一,火災發生時你必須第一時間就撤離,不可能有時間慢慢打包。第二,因為需要跑上頂樓等待救援或往下衝,所以你不可能背很重的東西。如果背包太重導致你跑不動,那就不切實際了。甚至,如果你還因為跑不動停下來,想說要捨棄一些東西以減輕重量,那你不如一開始就只放最重要的東西。
所以我有一個非常精簡的火災包,裡面主要就是現金、重要證件(如身分證、健保卡)、信用卡、存摺等。這個包的考量比較偏向「災後減損」,而不是求生。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火災影響的範圍通常很小,可能就只有你住的那棟建築物。隔壁大樓、甚至整個社會的文明運作都還是好好的。只要你能從建築物順利逃生,無論是衣服、鞋襪、食物、飲水這些民生必需品,只要你身上有帶錢和證件,安全抵達地面之後,其實都還是可以買得到的。
所以你根本不該在火災包裡放什麼乾糧、飲用水,那些東西除了增加重量以外,幾乎都用不上。相反地,你要盡力讓這個火災包重量適中,讓你一抓就能走,不需要在逃跑的半路上做任何取捨。千萬不要貪多,弄一個超大超重的包,結果跑起來太累,害你爬不上頂樓或是逃不出去,那就反而被這個包給拖累了。
第二個規劃,我叫做「短期撤離包」。
這個包的目的,主要是用在你需要從住處短期撤離時,例如發生大地震。
應付大地震的思考脈絡跟應付火災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地震如果嚴重到你需要撤離住家,通常你不會有像火災那麼大的急迫性 - 並不是地震一搖,你就得馬上往外衝,尤其對住在都市的人來說,地震當下亂跑反而風險是最大的。多半是地震結束後,你檢查發現房子結構受損了,於是必須撤離,或因為斷水斷電,政府通知要去避難收容中心,你才需要帶上東西離開。
這時候準備的方向就跟火災那種「瞬間抓了就跑」的狀況不同了。地震時受災的可能會是一大片區域。比方說整個小鎮的交通都因為地震中斷,或是電塔倒了於是暫時沒有電,因此糧食、飲水、電力、瓦斯有可能好幾天供應不上,你得暫時搬去別的地方一段時間。既然你需要從住處撤離,這時候,準備的重心就會有所調整。
雖然這時候,你需要會從住處撤離一段時間,但通常還是在文明社會的環境中。你住的城市可能斷水斷電斷糧,可是隔壁城市可能都很好,救災體系也動起來,物資也會陸續往災區送,所以你僅就攜帶短期最必要的東西即可。
我自己列一些東西,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1. 前面講到的必要藥物
2. 備用眼鏡
3. 三天份的輕便糧食(能充飢就好)
4. 兩到三天份的飲用水(水很重,請量力而為)
5. 保暖用品(如輕薄的鋁箔急救毯、衣物等。因為撤離時你多半還會有一點打包時間,衣服可以屆時再視需求放入)
6. 現金(零錢)、重要證件(或直接把火災包整個放進這個撤離包亦可)
7. 必要藥品(如止痛藥、感冒藥、腸胃藥、眼藥水(那種單支包裝的人工淚液更好)、OK 繃、紗布、透氣膠帶、小瓶酒精或酒精棉片、優碘棉片等)
8. 女性朋友可能需要衛生棉
9. 輕便雨衣
10. 手電筒(最好是頭燈,可以空出雙手)
11. 工作用粗布手套
12. 訊息取得的工具,如收音機(最好是 FM 和 AM 頻道都支援的,比較建議用乾電池的,因為可隨時更換)
13. 瑞士刀或多功能工具鉗
14. 手機充電線和充電頭
15. 行動電源(確保是充飽電的)
16. 哨子(建議選擇沒有珠子的,以免珠子卡住吹不響)
17. 口罩
如果你背包還有空間,或你還有體力,Nice to have 的還有:
18. 面紙、濕紙巾、酒精擦濕巾
19. 塑膠袋(大的垃圾袋和小的塑膠袋都準備一些)
20. 簡易餐具(餐具、碗、小杯子)
21. 如果家裡有小小孩,還得帶上奶瓶、奶粉、尿布、濕紙巾等嬰幼兒用品
因為地震後的撤離,通常時間會相對充裕一些,大部分物品有先準備好,你就不至於太慌張。衣物可以視當下需求再放入就好。至於打火石、工兵鏟、卡式爐、露營的儲電設備這類東西等,我是覺得未必需要隨身帶。畢竟地震發生時整個社會的支援網絡通常都還存在,也不太會有人趁火打劫。撤離到避難收容中心時,基本資源那邊多半也會提供。可能幾天後住家環境水電恢復了,你就能回家了。這個「短期撤離包」的主要目的,是在你剛抵達避難所,或在等待救援、等狀況明朗的初期、或在等救難體系介入的過程,不會因為資源短缺而挨餓受凍。
附帶一提,我也建議撤離包內可以再放一個小隨身包或腰包,把零錢、小額鈔票、證件這些比較常需要取用的東西放入,要用的時候直接拿出來就好,不用一直把整個大背包翻來翻去。
第三個規劃,是更嚴重的災害,如「戰爭」這類情境。
未雨綢繆當然是好的,不過我認為相較之下,前面兩種防災包的準備會更優先。我會建議你把前面兩種包都準備好了,接著再來思考這議題。
如同我前幾天寫的文章,防災包只能短期過度,所以你在準備戰爭防災包之前,一定要先思考一個關鍵問題:你打算帶著這個防災包「去哪裡」?
關鍵就在「去哪裡」這三個字。
這意思是說,你是打算暫時躲到附近的防空洞避難,幾個小時後等警報解除就撤回住家?或你有什麼在深山裡的秘密碉堡可以撤退過去?或你計劃要長途跋涉到鄉下去投靠親友,所以要準備一路上需要的物資?
我看網路上有些朋友在討論防災包時,有個思考上的盲點,就是沒有先想清楚要「去哪裡」。如果真有戰爭,你若只是帶著包漫無目的地移動,其實等於是讓自己曝露在巨大的風險之中。
先不談天冷的時候,你可能會失溫而活不下去。你也根本不可能準備充足的食物和飲水來應付長期的流浪。大家可能遊戲玩太多了,把真實人生浪漫化了。沒訓練過的你我若真跑去荒郊野外,光食物取得就超難了,也不可能在路上打獵或是採集。甚至,你任意在外面走動,還可能會同時成為衝突雙方的目標,畢竟誰知道你是誰?再加上如果社會結構崩解,萬一還有搶匪出沒,那你豈不就成了最好下手的對象?
所以我思考後的結論是:真有甚麼戰爭等級的災難,我們一般人只有兩個選項。
要嘛就是你真的很有資源,去鄉下買個農莊,建起高高的圍籬、靠獨立發電機跟自己種菜飼養動物活下去。不然,對大部分的一般人而言,在戰爭時期,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移動,待在相對安全的固定據點,哪怕就是你現在的住家,反而才是比較好的生存策略。
這時候你準備物資的目的,就是在這一段可能斷水、斷電、斷糧,甚至受傷生病了沒有救難體系能立刻來幫忙的時間,讓自己撐過去。
如果你要預防這類戰爭導致的民生困境,需要的就未必是個「逃難包」,反而是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比如你家),並儲備一些屆時會需要的物資,這可能才比較務實。或者,你準備一個你體力能負荷的輕便背包,讓你萬一需要緊急轉移到附近的避難所時堪用,這也是一個思路。
但我個人會建議,即使不是為了戰爭,平時還是可以在住家準備一些「防災備品」。注意喔,這不是「防災包」,而是「防災備品」,是萬一真的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時,你在家裡即可以使用的東西。比方說前面短期撤離包裡的東西,你可以多備一些在家裡。如果你受過急救訓練,那像是止血帶、三角巾這些,當然也很好。
【吃】
因為是在家裡,而且屆時可能還是有水有電的,所以未必需要全買那種軍規或特製的防災食品。如果你家裡空間足夠,我蠻推薦可以買一個小型的冷凍冰櫃,平常可以儲存食物,萬一有狀況,裡面的存貨也能撐上一陣子。當然,災難可能導致電力中斷,所以家中還是可放一些軍用口糧餅乾、日本那種可以保存很久的防災即食包,甚至是一些高熱量的羊羹,這三項都是不錯的選擇。
有很多人防災時會直覺想到泡麵。但泡麵不是好選擇,因為它的保存期限其實短,往往只有半年,而且很佔空間,所以反倒不是最好的防災食品。
【喝】
災難導致暫時的停水或停電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你身邊若有個五天左右的飲用水量,並且準備一些合適裝水的容器,會比較安心。災害初期,到處都亂亂的,你可能需要靠自己的儲水,但只要社會沒崩解,可能還是有自來水或送水車,你多半是有機會能打水回來。
【電力】
這一樣也看你所處的環境和預算。若你有預算有空間,華麗的當然可以準備小型發電機,或是特斯拉 Powerwall 之類的儲電設備。但一般人合理的投資,大概是兩三顆有充飽電的行動電源,最少讓你手機能持續是有電的。
再不然,露營的那種儲電設備可能介於中間,行有餘力也是可以配置。但這東西我有個研究後的心得,或該說是重要建議,就是你若要買來放在家中,請務必不要買純鋰電池的版本。
為何?首先,鋰電池的壽命短、循環少,大概是 300 到 500 次循環。二來,鋰電池有膨脹、爆炸的危險,所以你若真要買儲能設備,請務必找「磷酸鋰鐵」電池(英文簡稱 LFP),一來它有高循環次數,據說可以有 2000 次以上循環,保存期限也可以一舉拉到七、八年,更重要的是它會安全非常多!!
當然,磷酸鋰鐵也有缺點,一個致命缺點是低溫時性能很差。但因為台灣不太可能出現零下低溫,所以其實可以忽略此缺點;再來,它電池能量密度低,導致體積會變大。但你若只是定點放在家裡,體積略大也不是問題。
鋰電池則因為可能會爆炸。若是小的行動電源可能還好,但大型的鋰電池率會可能因為充電或是使用時爆炸無法滅火而燒掉你的住處。事實上,現在很多航空公司不讓乘客帶鋰電池上機,也就是這原因。
前面我們有說到,你的住處很可能是戰爭災難時的重要庇護所。你沒電,最多就是停電時手機不能用,好好休息或是白天看本書其實也就算了。你若住在都市中,電可能會再來。像烏克蘭跟俄羅斯打了三年,確實有時候城市會限電,但也還是三年都持續有斷續著電力的供應。可是萬一你床頭的儲能設備爆炸了,把自己炸死了,或是爆炸把住處毀掉了,那這就得不償失。
另外,如果你有手電筒或是收音機,在家裡放一些乾電池也很重要。講到這裡,這邊有個小提醒,像手電筒、收音機這類低耗電的電器,建議買最便宜的「碳鋅電池」就好,因為碳鋅電池比較不容易漏液,放久了也比較安心。
【通訊】
雖然現在大家都有手機,但因為網路有可能會中斷,所以你可以考慮購置幾台簡單的低功率(如 3W 以下)的無線電對講機。在手機不通時,還能跟跑出去附近的家人保持基本聯繫。但這類設備距離很短,了不起一、兩公里就是收訊上限了。
【保暖】
在保暖的部分,既然你在家裡,保暖原則應該不是問題。台灣也沒有下雪要生火或是儲備煤油的問題,所以這塊我就不多著墨。
其他還像是臨時廁所。萬一長時間停水,你又要待在家裡,那這個東西很可能就有其必要性了。市面上有一些防災用的馬桶凝固劑,搭配塑膠袋就可以應急。
另外我建議家裡可以常備的,還有那種黏性很強的固定用膠帶(例如大力膠帶),以及夠厚的黑色大垃圾袋。無論是要處理廢棄物,或是臨時要打包什麼東西,都會非常方便。
簡單來說,居家防災用品的準備大概就是圍繞著「吃、喝、電力、通訊、保暖」這幾個面向。至於其他,我是覺得一般人也很難無限上綱地儲備。有個大約五天到一週左右的簡單儲備,讓你在萬一發生什麼狀況時,不用立刻慌亂,能有幾天的時間去想辦法、等待救援,這大概是一個比較平衡的思維。
當然,如果你有足夠的空間跟預算、想準備得更完備,那還有很多可以增加的項目。比方說濾水設備,現在有一些可以直接過濾髒水變成飲用水的濾心,價錢也不貴,你家裡有空間當然也可配置。或有人會買小型的太陽能板來充電。像我自己有一顆行動電源本身是有附太陽能板,這在基本電力穩固上,應該是對九成的人都很充足的做法。甚至,如果你具備醫療急救能力,也可以配置更完整的醫療急救設備。
另外,如果你覺得,災難發生時,你確實會需要常態往外移動,而且你本身具備一定的野外求生能力,那你再來考慮準備指南針、童軍繩、鏟子、打火石、開山斧之類的工具。我也聽說有些人會準備防狼噴霧、戰術筆、鎮暴槍之類的防身用品。但我個人覺得,這類東西,除非你真的會用、也常常練習,不然很多時候真的都只是買心安而已。我不是說不能準備,只是你可能就真的得花時間去學習如何正確且有效地使用它們。總之,請等基本款你都有,你再去思考那些東西吧。
總之,我最想提醒大家的一點是,請不要把防災準備當成「野外求生大挑戰」在準備。不要連基本生存物資都沒有,就先一股腦買了一堆什麼戰術筆、工兵鏟、軍用毛毯、帳篷、夜視鏡、指南針、打火石之類的東西。我不是說這些東西不重要,而是你要思考,如果你本身沒有相對應的技能和體能,真碰到任何災難時,你其實應該盡一切力量去「避開」需要野外求生的情境。對大部分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一般人來說,安安穩穩地待在你熟悉的家中,你的生存機率反而才是最高的。
我們一般人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把有限的資源,放在那些你可以簡單應對、但發生機率相對高,或是衝擊相對大的議題上,這樣的準備才有意義。但如果災難真的嚴重到超乎想像,文明社會根本崩壞了,例如像電影裡路上人人都變殭屍、沒人會來救你了,那其實你準備七天份的物資、跟準備十七天的物資、甚至七十天的物資,在極端狀況下的差異可能也不會太大了。
你說,有多的物資,能多活幾天總是好啊!?
我同意,物資越多總是越好。可是,你還是要考慮配置的成本。因為就算對你來說錢不是問題,空間多半是。三天份的物資,你家裡可能找個櫃子的角落就能塞得下;但若要準備三十天份,可能就根本沒地方放,甚至會影響到你平時的居家生活品質了。一個三口之家,居住空間可能已經很緊了,難道你還要額外空出一個房間專門存放物資嗎?這是不實際的。那這種情況下,我們最終也只能有所取捨,放棄承擔那種極小機率、極端狀況的風險。
不過,終究因為每個人的條件都不同,住家環境、家庭成員、經濟能力等等都不一樣,所以我才說,大家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詳細思考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吧!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