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三)誘惑如何才會成立?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三)誘惑如何才會成立?

之前提過,當誘惑對象出現時,一般人會依循一個可被模型化的思維步調來考量該接受還是該否決。 若誘惑對象的預期報酬率呈現合理的價值時,一段關係可能因此展開;但若預期報酬率呈現不合理的價值時,這段誘惑恐將被否決。

那上次只把模型推導出來,並沒有詳細談論其中的評價方式。 但我也提到,如果各位觀看此文覺得有趣,其實可以共襄盛舉的把計價方式建立出來的。

不過我得老實說,這模型就算之後我們能建立出計算方法,卻恐怕無法是「客觀的評價方法」,最多只會是主觀且定性的評價規則。 但這也還好,因為就算透過主觀的定性分析,倒也還不至於不能用。 畢竟評價的只要是同一人,用的評價方法一致(如計算規則、與權重設定等)的話,風險標的跟非風險標的兩個價值數值其實還是有相對性以及比較性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也就因為價值是主觀的認定;所以客觀上,可能會碰到當外人覺得兩個標的條件差距很大或甚至很明顯時,但偏偏當事人卻做出了出乎外人預料的選擇。 一個可能性,是源自於當事人非理性折減的部分;但另一個可能性,恐怕是因為當事人在條件評分的規則未必跟我們外人想像的一樣。 比方說,有可能有些條件是非外人可以觀測到的,如臥房裡頭的和諧性? 也可能是當事人非常在意某些特殊特性,而給予那特殊特性極高的權重點。 如財產佔95%的權重、其他條件僅佔5%。 我們外人雖看到她的伴侶建康、高大、樂觀、幽默、還是好人,卻未必知道這些對她而言其實只有5%的重要性。

所以,當事人主觀評分計算出來的價值可能跟外人想像的天差地遠,這也是為何我會說無法客觀評比的原因。

但無法客觀評比這點並不是壞事,這反而引出另一個論點。 也就是如果自認為自己條件很棒,可是在一段關係最後是被拋棄時,最有可能的問題在哪裡? 最可能的原因在於伴侶看重的條件跟自己想像的恐怕並不相同。 從伴侶的角度來看,你對於自己價值的認知恐怕是高估的;或是如前段提到,你伴侶要求的特點比較小眾。 而因為評估模型本來就是根據當事人主觀需求而給分,所以只能說是自己缺乏對方重視的特質。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性,是你們彼此的關係並不平等。 對於既有的感情,你投入的心力很大以至於沉沒成本很重;但你的伴侶重視度並不同,他可能沒投入太多心力,甚至對他而言沉沒成本根本是負的(完全只享受你的委屈)。 在這樣的情形下,負的沉沒成本(因為沒甚麼投入而造成對情感全然的不在意)可能整個抵消掉相對於新誘惑對象的價值差異。

這個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因為如果同樣的感情模式(如被拋棄、或是被拒絕)在你生命中發生超過一次以上,你恐怕得花些心力來做做通盤的檢討。 同樣型態的不斷重複,往往意味著市場趨勢跟你自身以為的評價恐怕有所出入。 原來認為是買方市場(大家都該愛自己)的,恐怕其實是賣方市場(你得加把勁去改變;或是得去迎合你的伴侶)。 原本認為某種全心全力投入的浪漫舉動,但其實反而只是寵壞了對方,讓你戀愛關係的對象降低投入努力的誘因。 或是其實你自認為是充滿愛意的相處模式,其實反而是讓兩方的互動關係趨向不平等。

為了避免下次關係的波動性,若一率先假設自己有調整空間,恐怕也非壞事。 一來自我改善終究能讓我們心智、內在、與外在條件向上提升,二來也可以降低類似情節再發生的機率。 當然,這裡一個困難點在於,我們未必能清楚得知到底我們被減分的地方在哪裡。 所以也有可能我們會在非關鍵處加分,結果真正異性在意的關鍵點卻忽略了導至徒勞無功的結局。

至於「迎合市場」這概念,雖然在感情世界中乍想起來好像有些屈辱。 畢竟大家總會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且該被他人敬重與呵護的。 但實際上,終究在愛情市場上還是得面對比較以及他者的競爭;這就如同我們在實際經濟市場中必須要面對的廝殺爭奪是一致,也因此市場調整與市場定位的必要與成效也是一樣有效的。 至於感覺上是否屈辱倒可能是相對次要的問題了,畢竟若修正自己能帶來長期收益的話,我想我們還是得屈服這現實的不是嗎?

那到這裡可以先做個簡單的小總結。 也就是,若任何人想維持一段關係長久的關鍵在哪?

  1. 了解伴侶的評分標準
  2. 增加雙方的沉沒成本
  3. 減少伴侶的新手衝動 (雖然這點恐怕很難在關係建立後再調整)
  4. 減少伴侶的弭補性情緒
  5. 增加伴侶的恐懼感

從這模型,我們其實還可能得到另一個結論,也就是如果既有關係者的條件不差、且沉沒成本已經很大的狀態下,「放棄一邊去展開另一邊的犧牲將很大」。

這論述或許也解釋了為何在大部分的誘惑狀態中,除非結束舊關係能得到的好處極高,否則當事人往往都不會考慮放棄前段關係(如分手或離婚)。 畢竟放棄既存的關係幾乎都表示有超額的既有利益要被放棄(既有的無風險報酬),而這通常都是很大的犧牲;加上若考慮感情中的沉沒成本,分手甚至離婚幾乎可說是一件非常無效率的活動。

但是如果兩個標的的利益能兼顧呢? 這可就不同了呢,這可就表示風險標地跟無風險標地的收益能相加(甚至相乘?)。 這樣不但不會有利益損失,甚至還能達到所謂的綜效 (Synergy)。 也難怪大部分的外遇當事人都希望兩邊兼顧不是?

呼,果然研究經濟學是很重要的吧?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