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書摘 - 作者系列文章
大人學書摘

大人學精選書籍摘要

工作上做好萬全準備還是失敗了,我們該怎麼思考?

哈囉,馬克瑪麗好,謝謝你們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不這麼寂寞,每次聽到你們討論新聞事件或回答點友的問題,都讓我有種很酷的感覺。這封信我想分享一個追夢的故事。M 是我的好朋友,國中時我們就認識了,她身材高又美麗,歌唱得很好。她一直想進演藝圈當歌手,所以高中去讀了表演藝術;而我讀的是普通高中,所以高中到大學這段時間,我們很少聯絡。只是曾聽共同朋友說,她一直在參加比賽,好像有得過獎,但沒有正式出道。

【給冒牌者】開會總不敢發表意見?把握 3 個萬用句,輕鬆加入討論、展現積極

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拆穿,冒牌者的一大特徵就是不太敢問問題、傾向同意甚至討好別人。「你說得對,那就這樣吧」、「大家 OK 我就 OK」是會議或討論時經常會出現的冒牌者句型。但這樣不管什麼事情都同意的人,長期來講容易會被視為沒有貢獻、缺乏價值。就算執行力再強,在討論時沒有存在感,也容易被當作有手沒有腦的「執行組」或「工具人」。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展現積極度。

一場陶藝實驗告訴你:失敗經驗對於自我提升真的重要嗎?

大衛.貝爾斯(David Bayles)和泰德.歐蘭德(Ted Orland)在著作《開創創作自信之旅》(Art & Fear)中提到一位老師陶藝老師做的實驗:他把學生分成兩組,告訴其中一組,他會用作品的「數量」來評分,不管做得好不好,反正做越多就越高分;另外一組則是用作品的「品質」來評分,不用做多,但作品越完美,分數越高。可想而知第一組就是瘋狂地做,第二組則是精雕細琢想要做出最完美的作品。一段時間過後,你猜哪一組的作品品質比較好?

「冒牌者」當心!負面情緒侵襲你的 7 種類型與破解方式

對處於冒牌者經驗中的人,負面想法幾乎像是耳朵會自動聽到聲音一樣,自然而然地進入意識之中。賴希(Leahy)等人在著作《憂鬱焦慮失調治療方法》中指出,負面想法通常會用幾種類型出現:讀心術:你會覺得自己可以知道別人的想法,像「大家現在都覺得我是白痴了」。標籤化:幫自己貼負面標籤,像「對,我就是笨」。

如何快速整理腦中想法?向牛津大學「茶會出擊」學 IREP 法則

想將自己的「思考」(想法)清楚易懂地向對方表達,首先要從「整理」自己腦中的思考開始。大多數時候,「思考」不只是停留在自己腦中的東西,而會有一個向誰表達的目的。這裡說的目的,有時是想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某人,有時是希望對方更理解自己,有時是想獲得對方的不同見解,有時是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有各種各樣的可能。

如何讓自己的觀點總是「獨特」?牛津大學教授:從「讀 3 本書」開始

工作也好,研究也好,創作也好,對任何人來說,打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性」並不容易。我也一樣,在博士論文主題定案前煩惱了很久,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決定。跑了圖書館無數次,讀遍各種文獻與論文,卻始終難以決定自己的論文題目。那時,我找了自己在牛津的指導教授,徵詢他的意見。結果,他這麼對我說:「找出三本和你想做的研究主題有關的書。暫時只要讀那三本書就好。」

萬維綱《高手心態》選摘:到底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選擇大於努力?

民間流行的諺語有時候能反映時代精神。以前的人比較相信自我奮鬥,遇到困境首先想著提高自己,有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現在有些人更加注意「命運」、「運氣」、「歷史的行程」之類的客觀因素,有句話叫「選擇大於努力」。那從統計學角度綜合判斷,到底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選擇大於努力呢? 我要提供你一個高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