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書摘 - 作者系列文章
大人學書摘

大人學精選書籍摘要

侯文詠《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選摘:想讓小孩有自信,重點是找到一條他喜歡的路

孩子的教育到底是要「成績至上」,還是陪他尋找天賦熱情?這是許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有的兩難。在新書《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中,亦為人父的作家侯文詠分享了他對此的想法。讓我們透過以下摘文,看看他怎麼看這議題!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選摘:職業倦怠怎解?試著盤點那些阻礙你改變的「限制性信念」!

講到現代人常有的困擾,「職業倦怠」絕對榜上有名 - 日復一日做著索然無味的工作,想換個工作也總覺得去哪都困難重重,於是只能在倦怠的漩渦中越陷越深。對此,倦怠管理師艾米莉在其著作《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中分享,無論你的困境是什麼,想逃脫,第一步就是先處理那些「限制性的信念」。這是什麼意思?透過以下選摘,我們一起來了解。

失智症照顧|爸爸走路常跌倒,乖乖在家比較好?「我是為你好」往往是錯把限制當保護

張伯伯第一回來到診間時,我明顯感覺到他的抗拒,什麼話都不想說,表情很疏離,一看就知道是在家屬的勉強下被帶來看醫師的。既然患者本身採取不合作態度,我直接轉頭問張先生的兒子小張先生:「為什麼送爸爸來看診?」他用天要塌下來了的語氣說:「我爸這幾個月脾氣超差,每天都氣噗噗的。」

害怕犯錯,所以總是等到準備好才敢行動?試著面對不適感、勇於犯錯,更能激勵自己成長

在一個巧妙的實驗中,心理學家凱特琳.伍利(Kaitlin Woolley)與艾雅蕾.費雪巴赫(Ayelet Fishbach)研究了數百名參加即興喜劇課的人,並隨機分配他們專注於不同的目標:一組專注於學習,另一組刻意追求不適感。結果顯示,堅持最久、最勇於嘗試創意冒險的人,不是專注學習組,而是刻意追求不適組。

想減輕「完美主義」帶來的壓力?勉勵自己只要「盡力而為」不是一個好策略!

那麼,該如何改變呢?完美主義者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即使你不是完美主義者,當你很在乎一個目標時,你也很難決定該優先考慮什麼?該盡量減少什麼?何時該停止?如何接受無可避免的缺點?大量的證據顯示,成長動力來自於:把個人標準設高,而不是追求完美。很多人把這個建議解讀成:從「做到最好」變成「盡力而為」,然而,盡力而為並不是最好的策略。

為何工作都做不長久或不開心?立刻用這份「價值觀列表」來自我核對、思考!

價值觀:我的底層動機「相信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還記得創業頭兩年,和一位創業者聊天,他問我:「你是先看見才相信,還是先相信才看見?」當時我想了很久,好像回答了「先看見才相信」。這個回答比較符合我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個性(笑)。但創業八年後,我的想法有些改變了。如果再問我一次,我應該會回答「我『選擇』先相信,再看見。」

想寫文章卻苦於沒有靈感?提供你一個「生成靈感」的關鍵思考

「能夠觸動你的,是你對文字的渴望……你所使用的文字將通向你的內在意涵……你所使用的寫作方式將錨定你的內在生活。」- 理查.雨果。寫作如何開始?借用雨果的話,什麼是進入寫作的「切入點」?我向許多寫作者提出這個問題。進入未知的領域是一回事,但又是什麼推動著我們?是一場巨大的宇宙爆炸嗎?還是一個微小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