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涯諮詢中,我經常會遇到以下這兩類具體的問題:第一類問題:關於行業的判斷──到底哪一種行業更有前途?第二類問題:關於職業方向的選擇──特別是關於管理路線和技術路線兩者之間的選擇。
剛入職場不久後,我有過一個很悲慘的遭遇。 當時在我待的網路公司,有個新的子網站要上線,需要有即戰力擔任重要職務。我和另一位同期加入的同事,都對這個職務有高度興趣,因為它不只很酷,新網站上線對工程師的履歷是很大的加分項。我很希望可以爭取到這個機會,但最後被選中的是對方,我還得幫他拍手,強裝笑容。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剛畢業不久的同學,見面總喜歡交換名片,我也習於聽到大家拿到名片時對於我的讚嘆。我也樂於把自己和公司的標籤畫上等號,誤以為那些光環屬於我。但其實,這都不是真的。直到我第一次創業,才痛苦地理解到事實的真相。原來,那些光環都會在我選擇離職的那天一起離開。
有一次在線上舉辦職涯分享活動,講者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求學與求職經驗,我和講者也在會後提供自己的 LinkedIn 連結,給正在找實習或是工作的求職者加入。然而,出乎意料地,在有近 70 名參與者的活動之後,我其實只有收到個位數的 LinkedIn 好友邀請,也就是説,大部分的人,即便有求職意願與動機,卻沒有主動建立求職過程中可能用得上的人脈。
之前有個機會,經由老師的邀請跟翻譯研究所的學弟妹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職涯歷程。看著底下的學弟妹彷彿看到了當初的自己,那種在強者環伺而職涯道路不明的狀況下,混雜著期待和焦慮的心情。投入企業工作十多年,看起來好像有些資歷,但其實也一直不斷地在過程當中問自己,是不是有持續進步?是不是有走在自己心甘情願且相信的道路上?
身為主管的你是否有過一種煩惱:當部屬表現不如我們預期,該怎麼給他回饋比較好?對很多主管(包括我自己在內)來說,這都是個難解卻不得不解的問題。畢竟當主管後,我們除了做好份內工作,還擔負著領導團隊的責任,必須在部屬表現好時給予鼓勵,表現不好時予以提醒。
在面對產品缺點時,人們往往會陷入「藏拙」或「不藏拙」的思考陷阱,但這種二分法思維卻會限制選擇。這時,試著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藏?」來找更多選擇,避免把產品缺點變成自己的盲點。在商業行銷中,揭露產品缺點有時比隱藏更能贏得客戶的信任和共鳴。透過「先否定再肯定」的說話原則,了解客戶的需求,並以對比方式強調產品的特色,能讓客戶更容易聚焦在產品的優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