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我們的恐懼從何而來?

腦科學真是門既有趣又非常有爆點的學問。 好比說,青少年(和部分成人)容易受到刺激就會產生激烈的情緒反應,會輕易說出「恁爸我不知道意義,我只知道義氣啦!」這類的話。你如果讀過腦科學,你就可以淡定地告訴他說:同學,我想你的「腦額葉皮質」可能還沒發育完成,或是小時後沒有透過適當的訓練,因此你的行為容易被情緒所主導,這不怪你,只是你腦子有問題罷了!(如果你真的這樣說,要看醫生的絕對是你!XD)

小孩與小狗的管理學

前幾天Joe寫了一篇為何會拿好人卡之(四):共謀、涉入度、壓力最小的路這篇文章,其中提到一個大陸死小孩因為媽媽不給買玩具,就當街耍賴甚至對媽媽動粗的事件,我覺得很有感觸。我深深為這個小孩感到難過,他今天這樣的偏差行為,多半是被扭曲的「獎懲機制」逐步塑型的。一開始因為哭鬧而嘗到一點甜頭,隨後他很快就會學會,只要卯起來地胡鬧,最後終究會獲得「獎賞」,而他的母親沒有在第一時間進行矯正,反而屈從,等於是鼓勵了這樣的行為。

恐懼感議題的追加篇 – 外在強化的極限

這是一篇短文,適合在周末看的短文。 這篇其實是很久以前在別的一個網站談「欺侮以及對抗」時寫過的一段。 部分內容剛巧跟前段時間寫的恐懼感系列有些關聯,也就翻出來稍微做了些潤飾在此貼上。 主要也算是補充我在論人類的恐懼感 (下)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文末提到的一句話:「(心理上的修練)甚至比靠強化能力來的更加完美」的含意。 對恐懼感這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延伸閱讀一下。 :D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下)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前篇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中)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文章繼續之前,先幫大家回顧一下前面兩篇的一些重點。 這系列的上集談的是恐懼感的成因,以及人們面對恐懼時的兩個直覺反應。 中集則提到有五個我目前為止覺得可以強化以對抗恐懼感的訓練,並討論了其中兩項。 那這篇,則將繼續討論後面三項,也就是「心理面」需強化之處。 為了方便大家回憶,在此再一次列出這五項: -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中)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前篇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對於恐懼感這東西,我這幾年的體會是,你必須要花很多的心力去了解、探索、並對抗它。 因為只要一不小心,你的決策就可能受其主導,並讓我們偏離客觀上較為合適的方向。 我目前為止不敢說自己已經找到最後的解答了。 這裡跟大家分享的,也只是在幾年的思考下,略有的一些心得。 這些心得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五個點的訓練,順序按照難易度來排列。 -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我一直記得曾經看過一段文字。 其中對於恐懼感的定義,非常精簡也耐人尋味。 這段文字是這麼寫的:「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這句話算是我看過對於恐懼這件事情,最棒的一段定義了~! 恐懼感這東西的成因,恐怕要一路追尋到人類的上古時代。 在那時候,人類相較於其他生物,其實是相對弱小的多。 所以為了延續生命,在本能的層面,一些程式自然的被編譯進我們的DNA中。 人類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學習要避開黑暗、居住高處、群體行動以躲避風險。 並在草叢發出聲音時,低頭躲避、或拔腿就跑。 這樣的程式就算在已經24小時燈火通明、馬

罐頭笑聲與旅鼠效應

「罐頭笑聲」是個挺有趣也很弔詭的東西。 這玩意最早出現在美國的電視圈,當節目中出現笑點時,導播配上預先錄製好的笑聲帶子,來炒熱氣氛。這罐頭笑聲即使在今天,還是被廣泛的使用。我一直納悶,這笑聲其實非常的假,有種很low的感覺,但為什麼包括美國一流的喜劇、夜間脫口秀、日本韓國高成本的綜藝節目都還是照用不誤?凡存在必有原因,最近在翻閱Robert B. Ciadini所著的影響力(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讓我找到了答案:這是盲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