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爭輸贏」源自生活不順心,低情緒波動是你狀態好的證明!

「好爭輸贏」源自生活不順心,低情緒波動是你狀態好的證明!

說起來,有個概念叫「幸福者退讓原則」(最近也剛好很多人在聊),但我總覺得,更該宣導的其實該是「不幸者退讓」。

倒不是說不幸的人有本錢退讓,而是幸福的人其實本能上就會傾向退讓。但真正需要靠「退讓」來改運的,反而是深陷不幸的人。

回想起來,我人生中最喜歡找人吵架的時期,是我的學生時代。

那時候日子過得很苦悶:每天早起上課、深夜才能休息,週末還有做不完的報告和讀不完的書。加上交不到女朋友、經濟不獨立,想買什麼都得看人臉色,更重要的是,對未來毫無目標。

在當時,唯一能讓我感到開心的,是在網路的 BBS (就是現在類似 Dcard 的討論版)上到處找人筆戰。看著別人被我激怒到惱羞成怒的樣子,幾乎是我唯一的精神慰藉。

你現在看到這段,可能會覺得很訝異,因為很多人誤以為我脾氣好。事實完全相反,我從小的性格是睚眥必報。尤其學生時代的我更是充滿攻擊性,而且極度擅長挑釁,無論是硬體版、電影版還是政治版,我無役不與,唯一的目的就是點燃戰火。

這個狀態,一直延續到我出社會工作才迎來轉捩點。

開始工作後我發現,上班比讀書更有成就感,能賺錢讓我經濟獨立,而整個人的狀態改變後,也開始受到女生的歡迎。於是開始覺得,人生有太多更值得去做、也更有趣的事情。當時心力都花在思索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厲害,因此時間根本不夠用。下班回家,哪怕只是看看書(因為發現世界太大,有太多書該看),都遠比上網打一篇長長的戰文有趣多了。

後來,我在工作與生活上又找到了更多想學的東西,例如花大量時間研究心理學、管理、經營、經濟與投資。下班後的時間,無論是約會、看盤、閱讀,行程滿檔。在這麼多有趣的事物面前,我再也提不起勁去跟陌生人爭個你死我活。

心態的轉變才是最關鍵的。

學生時代,碰到質疑,我會覺得自己必須反擊回去,也就是現在大家說的「懟回去」。因為當年沒什麼成就,也缺乏自信,心裡總有個聲音:「絕對不能讓別人看扁了!」但現在,我的發文底下也常有陌生人來挑釁,但我再也沒有那種怕被看扁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淡然:「喔,你不認同啊?那真遺憾。」吵贏吵輸,對我的人生已經無關緊要了。

簡單來說,當你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你自然會懶得花力氣去跟別人對抗。

回頭看,學生時代那幾年的吵架,除了讓我打字速度變快之外,幾乎沒帶來任何長期的正面效益。尤其當總是戴著有色的眼鏡去找碴,看待所有事情都會先看到負面的部分。當年的經歷讓我很懂得如何激怒別人,但這項技能在真實世界裡幾乎沒有實用價值。同時,還會因為過度在意旁觀者的眼光,而耗費大量心力。

活到現在這個年紀,當兩種心境都體會過後,我真心覺得:「人啊,專注在自己身上,這可能比什麼都重要。」旁觀者真的沒那麼在乎你,也沒那麼多人時時刻刻在關注你。我在網路上打滾了二十多年,當事人當過,旁觀者也當過。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旁觀者根本不在意誰輸誰贏,也真不覺得誰吵贏了就多了不起。

這幾日新聞上的捷運阿婆也是類似的例子。她會到處挑釁人,這背後反映的,多半是她不如意的生活。這兩天,也有許多人貼出了她過往的行爲軌跡。這其實完全可以預料。因為日子過得不順遂,人就會想找地方宣洩不滿,想找人起衝突,尤其會想用一種看似「自我正當化」的方式,去欺負比自己弱小或不願惹事的人。但偏偏就是這種行為,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沼。你挑釁十次,哪怕九次都能全身而退,但只要有一次紛爭失控,就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亂。

我知道,這番道理講了可能跟沒講一樣。因為能把自己過好的人,重心自然會放在自己身上;而那些習慣到處挑釁的人,也很難被這篇「不幸時更該退讓」的論點說服。

所以,這篇文章我覺得或許唯一有用的地方在於:以此當作一個自我檢測的指標吧。

如果你平常不太涉入紛爭,卻在某個時期突然發現自己脾氣變得暴躁、看什麼都不順眼、總想找人吵架,那幾乎可以肯定,是你那段時間的整體狀態不好。

這是一個警訊。一方面提醒自己,此刻更不該隨便捲入糾紛;另一方面,你更該去找出讓你狀態不好的真正壓力源。

對我而言,「情緒的波動程度,就是判斷近期狀態最好的指標」。當我心中開始燃起怒火時,我會知道,大概是最近的壓力太大了。這時候,去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遠比對自己說「算了,別計較」更有效。

這也是為什麼「大人學」總是在談「增長」。因為當你持續增長,你手上就會有更多選擇;有選擇,你就能讓自己過得更好;當你過得好了,你自然就會「幸福者退讓」。到那時,退讓不是一種刻意壓抑的「算了」,而是一種由內而外、自然而然的選擇。

能不費力做到的事情,才是能長久的事情。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