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試成績來說,要得到好成績,需要的只是事前充分準備。有了充分準備,順理成章,臨場就會有好的表現。不是嗎?但話又說回來,如果這麼簡單,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拿不到好成績呢?
高中時我最害怕的科目是數學。當時不曉得為什麼,數學考卷的題目都出得非常難。考試的時候,考卷一發下來,一看到這題不會做,扣掉十分,會做的剩下九十分了,我就開始有點擔心了。接著看下一題,又不會做,會做的只剩下八十分了……就這樣,眼看剩下的分數越來越少,心情越來越焦慮,一緊張的結果,本來會做,也變不會做了。 我就這樣,像隻找不到地方棲息的鳥,飛呀飛地,繞樹三匝,無枝可棲。
有一次結束鈴聲響起,我前面有一個數學學霸愁眉苦臉地大叫:「完蛋,我會寫的只有七十幾分。」我安慰他:「我才寫了四十幾分。」這樣說我已經很自我委屈了,沒想到他竟然說:「你的程度,能寫四十幾分已經不錯了。」就是這樣,每次考數學,我都不只受到傷害,而且還是二度傷害。
有一次,我在電視上聽見一個曾經出過數學考題的教授分析試題,他說:出題的時候,一定會考量題目的難度,分成基本題、標準題、以及鑒別題。光是基本題,至少就有三成。
聽教授這麼說,我心想,反正數學歷年的均分也只有三、四十分。只要把出現的基本題都做對、做好,我就功德圓滿了吧。我換了一個心態,把數學考卷當成防守科目,歸零重來。為了辨識所謂簡單與基本題,我問了學長跟老師,找了一本整理基本題型的數學參考書。我做了計劃,排出時間,把一整本參考書裡面的題型,練得滾瓜爛熟。我告訴自己,反正我只是進場做基本題。只要是參考書裏面的基本、標準題型,我一定要認得出來,拿到分數。
這樣一個改變,考數學的心態就不一樣了。考卷發下來,看到第一題題目不會,我心想,這很正常。再看到第二題不會,我告訴自己,沒關係,這也很正常。好不容易,終於看到一題會的,簡直像是寶物掉下來了。我心裡別的事情先都不管了,扎扎實實先把這一題寫完再說。寫下答案之後心裡更踏實了,心想,這樣的題目只要給我撞到三、四題,至少有均標了。每寫完一題,我就更加信心滿滿,再找下一個寶物。有時候,碰到會做的題目提早做完了,我多了一些閒工夫,甚至還可以去挑戰那些看起來有點難的題目。
輪到我大考那一次,題目真的非常非常難。交卷的時候,我算了算,會寫的題目只有四十三分。我本來心想應該完蛋了,沒想到那年數學題目太難了,很多同學都失常。那年自然組的數學高標準(前標)是二十八分(均標更低。)。我的成績是四十三分,雖然分數不高,但排名還不錯。我很幸運,終於如願考上了醫學系。
一樣是考數學,腦袋是同樣的腦袋,準備的力氣也差不多啊,為什麼做法不同,成績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呢?
我的分析是這樣的:
過去我的期待是一百分,但這個期待只會讓我壓力很大。因此數學考卷一發下來,碰到不會做的,我就開始自我責備了。你完蛋了……反過來,當我的心態轉變,從零分開始,根本沒有任何期望值。一旦做完了一題,我給自己的,都是鼓勵、喝彩。這讓我想通了一個道理。對結果的期待,根本不會影響結果。不但如此,期待結果,反而更容易讓我懷憂喪志、無心練習,甚至臨場表現失常 ,得到與預期完全相反的結果。
用軍事戰術的術語,這叫做:「戰術無我。」對應到考試,就是放棄自己對於無法掌控的結果的預期或擔心,切切實實地在那些掌控在手中,能影響結果的原因上努力,諸如:事前的練習,以及臨場的專注。這才是最高層次的成功辦法。
這個道理,又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許多層面。一步通步步通。舉例來說:我有一個朋友一年減重了十公斤。我嚇了一跳,問她怎麼做到的,她說,她的方法是,晚飯後就不再吃任何食物了。每做一天就在日曆上打勾,就這樣成功地做滿了一年。她說:「我的目標是把日曆上的日子全勾滿。減少了十公斤只是做完那件事的副作用。」我一聽就覺得這個想法很高明,比每天上磅秤,埋怨體重為什麼總是減不下來(有時候,甚至還要偷吃,安撫自己受傷的心靈……)靠譜得多了。
再舉個例子。我年輕的時候談戀愛約會,很期待有好的結果。不但事前會去勘察路線,臨場也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這樣的心態反而越搞越糟。當時流行日本的偶像愛情劇,談話節目也很喜歡討論這個話題。看多聽多了,我總結出一個邏輯,原來約會也是同樣的道理。老是瞻前顧後,扭扭捏捏的人,反而給了約會的對象很大的壓力。
我年輕時跟雅麗小姐第一次正式約會時,計劃開車去宜蘭玩,沒想到才下國道沒多遠,汽車就撞到了下水溝突出的維修孔蓋拋錨了。幸好當時我多少已經搞懂了這個思維,不斷告訴自己:別急,別急。戰術無我。我叫了拖車,把拋錨的汽車送去修理廠。儘管還是很擔心,但我故作瀟灑地跟雅麗小姐說:「沒有汽車,也有沒汽車的玩法。」我心中其實一點 B 計劃也沒有。但是我心想,都走到這裡,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結果那天我們打電話叫了計程車載我們去附近的車站。我們坐了火車,在不知名的車站下車,吃了沒吃過的小吃,還在河邊看了夕陽。一切都超乎我原來的計劃。雅麗小姐對我的印象很好。她覺得我個性很好,很能隨遇而安。我還滿確定那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但,這樣的誤會,也直接改變了我之後的命運。從考數學、減重、約會,甚至是開刀、演講……還有更多事情,成功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一個人如果能擺脫對結果的期待,學會專注在成就那個結果的原因,就會能夠超越自己,變得無比強大。
給生命旅程的三種車票
《中庸》上面有一段很精采的話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相同)也。」每個人天生資質、條件不同。那些將來對我們很重要的技能,有些人天生就會,做起來也很愉快,但這很少見。更多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靠著利益,或者勉強自己才能完成。
之前說過,「術」是「道」的踏腳石。缺少了「術」的因緣,意味著,通往那個「道」的機會,也跟著消失了。但如果要問:缺乏因緣的事,是因為它很難嗎?其實不是。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心態。期待所有地方都存在著「安而行之」這種高速直達列車,並不切實際。
如果生命是一場旅行,將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除了「安而行之」列車外,必然需要透過「利而行之」,甚至是「勉而行之」的列車,才能抵達。一趟美好的旅行,應該手握三種車票,想去哪裡就能抵達哪裡,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自由。

本文摘自皇冠《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實現自己】》
閱讀更多本書摘文 >>
侯文詠《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選摘:想讓小孩有自信,重點是找到一條他喜歡的路
侯文詠《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選摘:找到你的天賦熱情,收入、名氣是問題解決後的副產品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