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書摘】告別苦行僧式的改變!行為心理學家教你,丟出「奇蹟問句」,以及「找出亮點」

【大人學書摘】告別苦行僧式的改變!行為心理學家教你,丟出「奇蹟問句」,以及「找出亮點」

【為什麼大人學選這篇文章給你?】

改變,是我們生活中始終要面對的問題。有時,我們主動想要改變,例如讓自己健康、準時、存錢、養成習慣等,但是,我們卻發現改變如此痛苦。

在康乃爾大學的教授的一項爆米花研究中發現,在電影院前發放免費的爆米花,有些人拿到中桶爆米花,有些人拿到大桶的(無論中桶或大桶都是多到吃不完)。結果發現,當觀眾獲贈大桶爆米花時,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吃下的量,竟比獲贈中桶爆米花的觀眾多出45%。

總而言之,就是桶子越大,吃得越多。也就是說,一般人認為,「改變」常與意志力強弱或者性格有關,但其實不然,改變往往是情境問題。

世界一流的行為心理學家希思兄弟在《學會改變》書中提到,有時候人們不願改變,或無法堅持,並非是因為懶惰,而是你在情境中早已筋疲力盡,所以才會感覺痛苦。這時候,你得先放棄勉強自己,並且「尋找亮點」,讓感性參與,然後「調整環境」。而且,本書的改變模式不僅僅限於個人,這也是一本關於「組織變革」的重要參考書,尤其推薦給缺乏資源、想推動改變的人。大人學節錄〈找出亮點〉的篇章,希望各位在改變的過程中,脫離痛苦循環,找出好方法,持續與我們一起「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墨菲是一位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開業醫師。焦點解決治療法始於一九七○年代後期,與傳統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

傳統的心理治療,你會和醫生一起探索自身的問題。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可以回溯到童年嗎?有點類似考古學家挖掘遺址的感覺:你試著挖出潛藏在腦海中的想法。藉此解釋行為。挖掘過去很花時間。假設每週分析一到兩次,一名標準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師可能得花五年的時間(在你花了五年的時間和五萬美元之後,你會發現都是你媽的錯)。

相較之下,焦點解決治療師對挖掘過去不感興趣。他們不去探索行為的成因、不在乎你的童年,他們只關心如何解決眼下的問題。

婚姻諮商師戴維斯原先接受的是古典精神分析師的培訓。她和其他精神分析師一樣,認為童年經歷會留下未解的創傷,進而助長了當前的問題,她試圖幫助客戶了解成長經歷如何影響他們在婚姻中的行為。

但她對於客戶透過精神分析所取得的成效常常感到不滿意。她解釋了箇中原因:「我的客戶常常問我,『好,現在我們知道我們正在複製自己父母的婚姻,接下來要怎麼辦呢?我們還是吵個不停。』」她發現,光是知道問題不一定就能解決問題,所以光是知道問題是不夠的。

戴維斯最初對焦點解決治療抱持懷疑的態度:「這似乎太簡單了……。大多數人,包括大多數治療師,都認為改變的過程必定複雜且艱鉅。『沒有痛苦,哪會有收穫』是一般的經驗法則。」她以高爾夫球為例,說明自己為何改變對焦點解決治療的看法。

有一天,她的高爾夫揮桿動作突然抓不到感覺,所以她找了一位職業高爾夫選手,來替她的技巧進行總體檢。她發現這位教練完全不管她過去的經驗。他從未說過,「你顯然害怕獲勝。你的父親是否在你小的時候威脅過你?」相反的,他只是給了一個小小的建議:握桿不要握太緊。

起初,她對這個建議感到不滿,覺得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不值得她花那麼多錢。但後來在球場上,她的球卻是飛得又直又遠。她這才覺得,或許小調整也能起大作用。

焦點解決治療師運用一套尋常的技巧,來找出潛在的解決方案。治療師在首次諮商時,聽取了客戶解釋完自己的問題後,他會丟出「奇蹟問句」(miracle question):「我可以問你一個有點奇怪的問題嗎?假設你今晚睡得很好。但在你半夜熟睡的時候,奇蹟發生了,你剛剛提到的麻煩事都解決了。當你早上醒來的時候,看到哪一種跡象會讓你覺得,『一定發生了什麼事─問題都解決了!』」

以下是一對接受婚姻諮商的夫婦針對奇蹟問題的回答,由澳洲雪梨的治療師布萊恩‧凱德(Brian Cade)所提供:

太太:「我會很開心,覺得終於可以放心了。我對巴布的態度會好一點,不會一直跟他抬槓。」
凱德:「你們會有哪些改變呢?」
太太:「嗯,我們會更體諒對方,傾聽對方說的話。」
先生:「沒錯。我們目前都沒有做到互相傾聽,只是迫不及待的說出自己的觀點。」
凱德:「你們怎麼判斷對方有沒有認真聽你說話?」
太太:「看臉上的表情就知道了。我們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眼神交會(停頓,然後大笑)。我們在會該點頭的時候點頭。」
先生:「對。我們都會回應對方說的話,而不僅僅是互相攻擊或無視。」

請注意,凱德用具體的問題刺激這對夫婦:
「你們會有哪些改變呢?」
「你們怎麼判斷對方有沒有認真聽你說話?」

奇蹟問句並沒有要求你描述奇蹟是什麼;而是要你找出奇蹟發生時的具體跡象。

焦點解決治療師知道,要讓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奇蹟的第一個跡象:「讓你覺得問題已經解決的小跡象是什麼?」

因為治療師不想得到像「銀行帳戶的存款暴增、我熱愛我的工作、我的婚姻美滿」這種籠統和不切實際的答案。

一旦治療師幫助患者找到具體、明顯的進步跡象後,他們就會轉而提出重要性可能更大的第二個問題。它是「例外問句」(exception question):「你上次覺得自己看到奇蹟,即使只是一下下,是什麼時候?」

這是一個巧妙的策略。治療師的目的,就是要不著痕跡的指出,患者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諮商對象其實已經證明了自己解決過問題,至少在某些情況下。

一旦找出例外,就能仔細分析

焦點解決治療師相信所有問題都有例外,找到了就能分析。就像體育賽事的錄影一樣。讓我們重播這個場景,看看事情進展順利的情況。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你有哪些行為舉止?你在笑嗎?有沒有和他人目光接觸?分析例外照理來說可以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畢竟,它曾經奏效。

如果你想要做出改變,就必須找出亮點,如果你學會辨識並理解它們,就能解開一個關於改變的重要祕密:究竟哪些作法必須改變?

假設你是人資經理,你想鼓勵部門經理經常給下屬意見,不要把所有想法累積到一年一度的績效評鑑。於是,你替十位經理舉辦了一次外部訓練,以便他們能夠實踐新型的即時反饋模式。訓練結束後,每位經理都發誓會採行新作法。

四週過後,你陸續收到經理的回報,結果好壞參半。其中兩位經理似乎真的轉型成功,他們對於快速回饋改善了他們與團隊成員的關係,感到興奮不已。另外五位經理的成果較差,他們表示自己曾試過幾次。遺憾的是,還有兩位經理說太忙了,沒空嘗試。最後一個則是徹底質疑這個作法,認為整個計畫根本毫無價值。

接下來該怎麼做呢?亮點為你提供了行動計畫:去調查那兩位成功執行的經理。首先,看看他們倆的情況是否真的是亮點。例如,在後續的追蹤調查中,你發現其中一位經理根本沒向他的團隊提供任何反饋,他只是更常找下屬閒聊罷了。額外的社交互動讓他自我感覺良好,但卻惹火了團隊成員(因為工作常常被打斷)。這位經理不是真正的亮點。

另一個成功的經理人可能就是真的亮點了。黛比經理很可能設計了一份追蹤表格,提醒她每週提供每位員工反饋。也許她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快速反饋」的目標,每次反饋不超過兩分鐘,而且一次只談一件事,絕對不能把它搞成對員工的檢討大會。她也許訂出了「辦公室開放時間」,以便員工可以詢問她對手上計畫的看法。

現在你已經明確定義了你的亮點,可以試著複製它。讓其他經理花一、兩個小時跟著黛比,觀察她如何將新的反饋模式與工作結合。並邀請黛比參加你的下一場外部訓練,讓她指導其他經理快速反饋的技巧。也可以請教資訊部門,看看黛比匆忙中設計的追蹤表格有沒有改進的空間。

重點就是:你要把八○%的時間花在研究黛比成功的原因,然後想辦法複製。你根本不必在乎那個質疑計畫的經理;你也不打算規劃另一個訓練課程,好讓同一批經理複習教材。你只是問自己,「是什麼發揮了效果、該怎樣才能做得更多?」這就是亮點哲學的真意。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


更多關於自我改變的文章: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