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出社會後,不再像從前求學時,有定期的考試逼著我們念書,也不再有老師追著我們繳交作業…所有的自我成長,都必須從被動學習化為主動追求,才能持續地提升自我的優勢,不被環境所淘汰...
我們過去在學校學習時,學了很多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等知識,可是卻很少思考在離開學校後,日子要怎麼過:該怎麼決定、該怎麼選擇、該怎麼平衡全面地看待我們人生。
每一位理財專家也都會承認:最好的投資永遠是投資你自己,尤其是你還年輕的時候。你的時間,你的精力,都該用在「讓自己更好」這個目標上。
人生除了職涯、夢想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大難題,那就是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平衡。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關係一定是上對下。因為小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吃飯穿衣都要人幫忙,我們本來也只能乖乖聽話、任人擺布。可是,當我們長大,想要拿回一些人生的控制權時,由於爸媽已經習慣過去的那一套,因此還是容易使用上對下的態度,這導致我們與父母之間時常會有許多摩擦產生。
我討厭媽媽。小時候,每一次我媽總是硬把我拉去浴室,要幫我剪頭髮。每一次我都不願意,因為她剪得很醜。每一次剪頭髮,就是我們母子倆關係衝突的時候,她罵我,我也罵她。到最後,我總是贏不了她,頭髮被剪得很醜,而且還常被打。
最悲哀的是,在採取「心理控制」教養方式的家庭當中,常見出現:只有父母的情緒是情緒、父母的感覺是感覺,孩子是沒有被允許能有情緒自主性的。於是,當因為一點小事,父母情緒爆發,或是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夠好,就會失去照顧與關愛」的這些事情,都是「日常」的時候,孩子就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
「簡單地說,我就是在『比較中』長大的。稍有不慎,就會被說:『你看看那個誰誰,人家多厲害,然後你喔……』可能是表哥表姊或堂哥堂姊,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姊姊或弟弟,從成績表現、外表、工作到交往的對象、什麼時候結婚生小孩。你永遠都不夠好,永遠都有人比你更得爸媽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