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剛開始主持會議的人,可能會為了讓大家一直聚焦在會議上,所以很努力地鋪陳,想辦法讓大家盡可能集中精神,尤其在討論的時候可以積極參與。但其實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如果在會議開始的五分鐘內,無法讓人聽清楚主題吸引到對方,直到會議結束之前你都很難找回對方的關注了。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我們可能可以回頭先想一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會被吸引?在哪種狀況下會主動投以關注?
在生涯諮詢中,我經常會遇到以下這兩類具體的問題:第一類問題:關於行業的判斷──到底哪一種行業更有前途?第二類問題:關於職業方向的選擇──特別是關於管理路線和技術路線兩者之間的選擇。
在我們收到的眾多課後提問中,有不少同學都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同樣為公司盡心盡力,可是最後升職加薪的卻是別人?只是因為別人比較會在老闆面前邀功嗎?」事實上,這還真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老闆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他其實很難掌握公司所有人的工作狀況和進度。而「無法掌握發生什麼事」這件事對老闆來說是很焦慮的,因為他並不知道自己的指令是否傳達到了?即使傳達到了,團隊的產出又是否能滿足他的標準?也因此,當今天有一個員工能主動報告自己的進度,或許在其他同事看來會覺得是邀功,但站在老闆的角度,這搞不好能大大緩解對於資訊的焦慮,並對員工留下「值得信賴」的印象。
剛畢業不久的同學,見面總喜歡交換名片,我也習於聽到大家拿到名片時對於我的讚嘆。我也樂於把自己和公司的標籤畫上等號,誤以為那些光環屬於我。但其實,這都不是真的。直到我第一次創業,才痛苦地理解到事實的真相。原來,那些光環都會在我選擇離職的那天一起離開。
很多時候,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愛人,會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來愛我們。他們會義正詞嚴地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路要怎麼走才合適。他們會情深意切地按自己的渴望告訴我們,擁有什麼才幸福。他們忽略了,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不是為了按照別人的方式過一生。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並不表示只要盡快開始行動,就一定能成功。許多人由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辭職後,大多數不到一年就重返職場,待遇條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為在外面繞過一圈後,才發現世界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實力不夠堅強,就難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現在做著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也要先將目前的職場和工作當成修煉場,好好鍛鍊實力。
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是否曾有陷入「做著這件事,卻想著另一件事」的情境?比如說:做A專案時,卻想著B專案的進度;和朋友聚餐時,卻掛念著明天和老闆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