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剛開始主持會議的人,可能會為了讓大家一直聚焦在會議上,所以很努力地鋪陳,想辦法讓大家盡可能集中精神,尤其在討論的時候可以積極參與。但其實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如果在會議開始的五分鐘內,無法讓人聽清楚主題吸引到對方,直到會議結束之前你都很難找回對方的關注了。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我們可能可以回頭先想一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會被吸引?在哪種狀況下會主動投以關注?
在生涯諮詢中,我經常會遇到以下這兩類具體的問題:第一類問題:關於行業的判斷──到底哪一種行業更有前途?第二類問題:關於職業方向的選擇──特別是關於管理路線和技術路線兩者之間的選擇。
剛入職場不久後,我有過一個很悲慘的遭遇。 當時在我待的網路公司,有個新的子網站要上線,需要有即戰力擔任重要職務。我和另一位同期加入的同事,都對這個職務有高度興趣,因為它不只很酷,新網站上線對工程師的履歷是很大的加分項。我很希望可以爭取到這個機會,但最後被選中的是對方,我還得幫他拍手,強裝笑容。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剛畢業不久的同學,見面總喜歡交換名片,我也習於聽到大家拿到名片時對於我的讚嘆。我也樂於把自己和公司的標籤畫上等號,誤以為那些光環屬於我。但其實,這都不是真的。直到我第一次創業,才痛苦地理解到事實的真相。原來,那些光環都會在我選擇離職的那天一起離開。
很多時候,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愛人,會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來愛我們。他們會義正詞嚴地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路要怎麼走才合適。他們會情深意切地按自己的渴望告訴我們,擁有什麼才幸福。他們忽略了,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不是為了按照別人的方式過一生。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並不表示只要盡快開始行動,就一定能成功。許多人由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辭職後,大多數不到一年就重返職場,待遇條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為在外面繞過一圈後,才發現世界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實力不夠堅強,就難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現在做著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也要先將目前的職場和工作當成修煉場,好好鍛鍊實力。
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是否曾有陷入「做著這件事,卻想著另一件事」的情境?比如說:做A專案時,卻想著B專案的進度;和朋友聚餐時,卻掛念著明天和老闆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