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姿 - 作者系列文章
周慕姿

周老師目前是認證諮商心理師,也是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除了累積超過4000小時的收費個案經歷以外,也在商業周刊,康健雜誌擔任駐站專欄作家,並且是多個電視節目專家群。大家對周老師最深的印象,是她出過三本超熱賣的心理書籍:《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其中《情緒勒索》獲金石堂2017十大好書獎,並在書市慘澹的台灣市場狂銷超過二十萬冊。

情緒勒索,關鍵是「有效」

在演講與上課的時候,會發現有些朋友對「情緒勒索」有些誤會......「情緒勒索」其實是一種互動的形式,重點不是在對方怎麼影響你,而是「他這麼做真能影響到你」。所以,「情緒勒索」之所以會重複出現,特別是在親近的人之間特別常見,大多時候的原因,並非因為對方特別想折磨你,而只是因為,這個方式對你「有效」。

「設立情緒界限」是脫離過度犧牲、「文化纏足」的重要步驟

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或是很容易接收到他人的感受與需求而無法忽略。在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若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無法放著不管時,你可以用下列幾點來提醒自己。

面對自己的未來生涯選擇

上次和教育部潘文忠部長一起在Podcast對談,談「親子聆聽」的主題,前幾天又看到了一篇關於生涯選擇選科系的文章,討論「當父母和我對科系/生涯的想法不同,但他們堅持要我做他們的選擇」,對於這個主題,我有很多感觸。

取悅別人前,先學著取悅自己

我常在文章、著作中提到「重視自己感受」與「在乎自己需求」這兩件事。有些人看到這個提醒,就會很擔心地想:「太過在乎自己需求,變成一個自私的人怎麼辦?」不過事實上,「自己滿足自我需求」,跟「要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是蠻不同的狀況。

心理師談情緒管理:為何陷入低潮時,你不應該「急著振作」?

很多時候,當遇到負面情緒時,我們都希望自己不要因此一蹶不振,希望能夠振作、能夠趕快好起來,否則,會感覺自己「抗壓性很低」、「很草莓」、「很情緒化」……我們對於自己的脆弱束手無策,別人也是;所以,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我們好像都應該要「趕快好起來」,才能往前進。這有用嗎?或許剛開始是有用的。你會發現自己對情緒的感覺越來越遲鈍,越來越「堅強」;但你會發現,你對其他情緒的感知也越來越無感...

從心理視角談「抱怨」:非直接對本人的抱怨、討拍有什麼用?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抱怨」,特別是「非直接對本人的抱怨」。 例如對著另外的人討論對工作的抱怨、或是對生活與關係的抱怨等,也就是所謂的「討拍」、「取暖」。

如何定義人生的「有用」與「無用」

「對我爸媽而言,『有用』實在太重要了。」低著頭的他,抬起頭來看我。「我的父母一直灌輸我,要做『有用』的事,當『有用』的人,因此,我也一直聽他們的話,考上他們覺得有用的學校與科系。但如果我想做的,是他們眼中『沒用』的事,那是不是代表,我就是『沒有用』的人,就是『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