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不是太宰治和夏目漱石活著的灰暗的時代了,而是「被討厭的勇氣」的希望時代。當你覺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時候,或許事實並非如此。請別把別人對你的抱歉,轉成你對世界的抱歉。
一個朋友在Tinder上玩了半天都沒成功配對。於是我幫他看了一眼。我跟他講說,你這照片根本不行啦,誰看了都會倒胃口。怎麼不考慮換個乾淨一些的衣服?穿個襯衫?把鬍子刮了?重新拍個三兩張照片。他想了又想說:「可是我覺得那樣很做作,如果換成刻意造型的照片,感覺就不是我自己了。」
我認為,這是過度在意別人眼光,才會在許多事情上冒出「這樣好像不是我自己」的困擾!
我們的一生中,總有許多家人和朋友的聚會,有人的地方,就有刻意製造的熱絡及歡笑氛圍。不過,你有沒有觀察到,為了這些場面,有時候會犧牲一些人呢?
人在進行判斷時,容易受到最早取得的資訊(也就是定錨點)的影響,簡單說就是受第一印象或第一訊息支配。人傾向於利用這片段但其實不完整的資訊,快速做出決定。然後面對接下來的決定時,又會再以第一決定,也就是先前的決定做為基準點(也可以說是參照點),繼續逐步修正。一路發展下來,就會出現最初的狀況與客觀的事實出現極大的出入。旁觀者來看,就是當局者迷。
你會不會常有這種感覺?明明自己面面俱到、只求周全,人際關係還是不太順利。難道是有人對自己的親切不領情?無論怎麼周到,還是有人會有微詞;亦或是軟土深掘,當自己好欺負。我想針對這個「好人族」,來聊聊他們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又該怎麼辦?
什麼是認知邊界?它指的是我們根據過去人生經驗而對世界所描繪出的規則與界限。換句話說,我們與外在的互動,其實是主觀詮釋後的反應。也因為主觀詮釋將影響我們的反應,所以若能對別人行為有更廣泛的詮釋解讀力,你就能有越圓融的應對反應。
有男生問我說,他在FB上看到朋友的朋友是個大正妹,鼓起勇氣加了對方朋友,可是卻被無視。之後雖然靠朋友牽線成功加了對方,但對方反應一直都很冷淡,私訊不太回。至於邀約,更是無論怎麼邀約都約不出來… …
這看似是三個獨立的議題:加朋友、聊天、與邀約,其根源問題都是同一個:很多男生從來沒有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想過,對方幹嘛要跟你交朋友?回你訊息?或甚至是赴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