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想要深厚的人際連結?你需要的是「不帶批判」的同理心

同理心在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上,是相當具有力量的對話模式;不管在職場上、夫妻伴侶間、朋友間、銷售場合、談判桌上及助人工作中,無一不適用。它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技術。因此,在人際關係中展現同理心回應的首要條件是,我們具有這份與另一個人連結的意願,並且帶著真心誠意態度。否則,任何再高明精準的同理心回應,都起不了作用。

沒有當夠小孩的人,也常常當不好大人

如果在一個人的生命早年階段,曾經被家庭、被環境給無情地撕碎,不知不覺長成一個充滿委屈、憤怒、活得不開心的人,那麼,我們更需要給他一段時間,陪伴他心裡的內在小孩逐漸長大。對小孩如此,對父母、伴侶如此,對待自己更是如此。當情緒退化的時刻被「接住」了,我們內在才有機會長出如實的力量。

社會化不代表你要成為野獸,也不意味要放棄自我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她盡力討好周圍的大家。對於每個要求,全都笑容可掬的承接下來,全力扮演著一個「完美女孩」。一段時間後,就再也不知道自己要甚麼了。每次碰到選擇,永遠是政治正確的選擇、永遠是大多數人做的選擇、永遠是跟隨群體的選擇、永遠是有利於別人的選擇,似乎唯有這樣,才能帶來安心感……

用這八個字,來掙脫「我是為你好」的枷鎖

我偶爾也會被一些讀者或是同學問到:「大人學為何都沒有開設父母干涉相關的課程呢?」老實說,我其實今年稍早時,曾想過要來辦一場這樣的講座,也整理了一些故事跟經歷。但後來這主題準備著就停將下來。停下來倒不是有甚麼道德顧慮或是擔心有父母來抗議,而是我細細梳理了一番後,發現父母的問題,搞不好是最單純的一種人際關係問題。

在關係裡過分退讓或包容的人,永遠得不到感謝

人類是慣性很強的動物,可能是為了演化及適應而存在的生心理機制。如果每天都在調整,每天都在改變,注意力的焦點就得時時變動,無法省力運作,也就會相當耗能。加上華人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為了所謂的「和諧」,保守的態度及思維,人生差不多就好,多半得過且過,不敢嘗試改變的舉動。然而真正的和諧,不是建立在壓抑、隱忍及委屈的關係中。在互動模式裡若出現上述指標,即使再輕微,都不能等閒視之;即使只是第一次,都必須正視它,並且勇敢面對及處理。

為什麼我給的建議,他總是不聽?不想破壞關係的「建議」要這樣做

你在建議的時候,一定會想:「我的一片善意,何以換來對方的不理不睬?」。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有時候,你的滿腔熱情,只會獲得白眼一枚。貿然給建議的風險——讓對方感覺自己很糟。「給建議」常是人際互動時,難以避免的壞毛病。這是因為,我們總是需要在對方面前證明自己有著高人一等的優越地位。當你給出建議的那一刻時,你已經把自己擺在比對方還要高的位置上了。如何適切地給出建議?

你總是怕被討厭、想當好人?—迴避衝突者活得更自在的微小練習

有一些人很想當好人,可以稱做是習慣「迴避衝突」的人。迴避衝突的人通常害怕被討厭,常見的是不敢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立場,難以拒絕別人,無奈接受他人無禮的要求,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逃離各種可能被批評的場合,面對無法避免的衝突時感到痛苦難耐。在職場上,迴避衝突者往往會吃很多悶虧,特別是,當你還是個菜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