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策略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十)沉沒成本再探

有人問,我屢屢在文章中提到的「愛情關係中的沉沒成本」到底是甚麼? (雖然我覺得前面的鋪陳我解釋的還滿清楚,但據稱還是有些看不懂的聲音)  其中一個出現的疑問是,沉沒成本是所謂的Promise嗎?

「承諾」這字確實是有一些我所稱沉沒成本的意涵在。 只是我覺得在此不能用Promise這個字;更精確的用字我覺得會比較接近Commitment這個英文字。

Promise或是Commitment這兩個字雖然都是承諾、允諾的意思,但Promise比較著眼在未來、有對未來承諾、給予指望的意思;而Commitment這個字則著眼在現在並有著約束、承擔等「契約交換」的概念。 甚至以我個人的認知來看,Promise這個字比較有畫大餅、可見但不一定可得的意味在;但是Commitment則有認同當下,確認牽絆、並有當事人「自主性的拿出甚麼東西投入感情關係中、求穩固所必須付出代價」的概念。

只是,講到這裡,難道感情變成是一種契約交換了嗎? 這對一些人來講概念上可能變得更奇怪、也可能覺得不可思議或是很不道德。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九)從馬斯洛看挑戰愛情的困難

挑戰者雖然是穩定市場的重要力量,找出他人關係中未被滿足的需求也通常並不太過於困難。 但是,要成功的贏取一段關係並取而代之,卻遠比想像的困難得多。

從誘惑模型得知,成功取而代之取決於當事人主觀的判定;而判定則是基於比較。 所謂比較,指的是比較既有關係的一方以及新挑戰者之間的價值差異,並透過其他參數的調整以為結果。 在這樣的判定架構下,除非挑戰者在各方面都比既有對象好很多,且既有關係的伴侶並沒有用心經營,否則誘惑可能根本不發生;或雖然誘惑成功,但當事人卻會希望同時兼顧兩段關係以產生綜效。 這總總都讓挑戰者處在相對不利的位置。

同樣的概念,我們也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階層」來做探討。

馬斯洛是二十世紀最有名的人本心理學家,他最被人琅琅上口的是他那「需求階層」的理論。 他認為「動機」是使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內部原因。 動機又分成外部以及內部,外部動機是個體在外部要求(如父母壓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反應現象。 比方說考試考不好就會被家長責打,所以為了怕被打而會用功念書。 但這類外部動機產生的行為反應,通常只能影響暫時性的行為而已,並不能把該行為內化、無法成為自主性的反應以及價值觀。 所以怕被打所念的書,並非是自己想念的東西、也往往不能內化為長期的知識。 所以往往考試完,也就很快的還給老師了。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八)第三者其實是穩定愛情的力量?

在整個愛情關係下,「挑戰者」這角色其實也是很值得深入探討的。

雖然這樣的角色在傳統價值觀中是有負面的意義在,一般人可能將其稱之為第三者、狐狸精、壞人、外遇對象等等的名稱。 但若站在整個愛情市場的大環境中,「挑戰者」的存在其實扮演著平衡且穩定市場的力量;就如同「金融投機客」(*)對金融市場穩定所扮演的角色一樣。

如「看不見的手」以及「自由意志」那兩篇提到,長期關係的穩定,取決條件不在於道德、法律、規則等外部制約。 那些僅可以限制一個人的表現,但未必能讓人產生「自主意願」以提供長期穩定的愛情。 更糟糕的是,當只用外部責任的手法去鞏固愛情關係,反而兩造將因為契約的不可變動性而產生極高的道德風險。 就算最後兩人在一起,愛情品質卻可能不斷下滑,因為反正你已經不能逃(詳情請看第六篇),那也就不用不斷自我提升了。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七)自由意志

假設有一間銀行遭到了一群匪徒入侵。 搶匪在銀行內開槍叫囂,並叫所有人趴在地上不准動。 等控制住銀行內的眾人後,搶匪更進而拿著槍抵著銀行經理A的頭,一陣拳打腳踢後要求對方打開保險箱把所有的錢拿出來。 在槍的脅迫下,銀行經理無奈的照著做了。 他打開了保險箱,幫匪徒裝箱放到車子上,之後搶匪帶著錢逃之夭夭。 

請問,假設你是陪審團的話。 在此案例中,銀行經理對於這筆錢丟失的責任有多大? 他「幫助」搶匪進入金庫這件事情是否該被譴責的呢?

好吧,再來一個對照的情境吧。
假設有另一間銀行也遭到搶匪入侵。 可是呢,這家銀行的經理B是之前就跟搶匪串通好的,他預先把保全設定、金庫的運作規律、還有警位換班的時間表都告訴搶匪。 而讓搶匪趁著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偷偷潛入而拿到了錢,最後也同樣的逃之夭夭。 

那在這個案例中,銀行經理B又該負有怎麼樣的責任呢?
相對於經理A而言,他該擔負的責任是更高還是更低?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恐怕是會覺得銀行經理B應該要完全負起銀行丟錢的責任,如果要被判刑的話他恐怕也算是搶劫的共犯吧? 但是被槍威嚇著而配合的經理A,一般人恐怕認為他則僅應負擔很小的責任,甚至可能覺得他完全不用負責任都有可能。


但是,同樣銀行都丟了錢不是? 為何我們會選擇不責怪A,而僅責怪B呢? 這差異的原因在哪呢?

拯救失戀大作戰(五) 自我探索、問題歸因、品質改善

前面講到,失戀時唯一的處理手法就是停止一切可能讓自己繼續受傷的接觸途徑 ─ 不聯絡、不去想像、不去同情、也不去依戀那個造成你進入失戀狀況的對象;藉此避免二次傷害。 我在本系列的第一集中把這方式濃縮成為十項要點,(可以按此參考:拯救失戀大作戰(一)急救失戀,如何從失敗中存活)。 但請別忘記了,等問題發生才處理絕對是個糟糕的情況,因為這時你只能降低傷害而無法完全排除傷害。 也因此,人其實必須在她/他還沒有進入愛情時就先思考之後如何保有你的愛情;也得在還沒有遭遇失戀前,就根本性的去避免或降低失戀可能的出現機率。

而要做到這點,一個最主要的預防手法就是所謂的「標的物品質改善」。

所謂「標的物品質改善」,指的就是「自我價值的提升」。 透過自我價值的提升,讓第三者誘惑的可超越性降低,並讓自己更容易達到目標對象的戀愛門檻(相關資料可以參照感情的誘惑評價模型 (一))。

但我們畢竟只是凡人,缺點其實是超乎想像的多(Come on,大家最少承認這點吧?),加上大部分的改善手法都不是一蹴可幾的 ─ 無論是心理上、外表上、內在上、或是身分地位上,無一不需要時間來調整與累積。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的做提升工作,我們必須有系統、有規劃、有組織的來做自我價值提升。 最少也要了解哪些是最重要的缺點? 哪些是沒這麼重要的缺點? 又我們該先從哪些事情下手呢? 這是我們得先釐清的,也是這一篇我們要討論的內容。

拯救失戀大作戰(六) 價值變動、口碑效應、與市場效率假說

經濟學中有一個稱為「市場效率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東西。 這東西假設投資者在面對一個標的時,會能有效利用收集到的資訊做出迅速且理性的投資決策。 若以股票市場來看時,當公司賺錢且這資訊揭露時理性投資人將買進,股價也將立刻往上走;相反的,一旦公司賠錢時,股價則一樣反應這價值的變化。

之所以會用「效率」兩個字,在於這假說定義價值變化被察知時,市場會「迅速」朝價值變化的那邊做出反應,以致於「價格」會對應「價值」變化。 而效率的另一個假定在於:所有訊息應該早就反映在價格上了。 也因此投資者應該是沒辦法借由過去價格或是現在的資訊在市場上牟取報酬,價差交易更該完全不可行。

但可惜,實務上並不是如此。 高估的資產總是存在,經濟泡沫從鬱金香交易到現在從來沒間斷過。 原因在哪? 原因在於人並非理性,就算資訊流通再迅速,市場效率還是不可能存在。 也因此,資產永遠可能被高估或低估。

你或許會問:「好吧,市場確實是不太理性。 但說了這麼一長串,效率市場假說跟失戀到底又有甚麼關係呢?」

有,有很重要的關係!

拯救失戀大作戰(七) 完售、需求曲線、非理性羊群效應

最入門的經濟學都會教一個東西,叫做需求曲線。 這東西是假設在絕對理性的狀況下,一項商品的需求會隨著其價格的變動而產生變化。 一般原則上會假設若價格往下走,需求會增加;反之,若價格往上走,需求則會慢慢減少。 最終價格與需求會達到某種平衡,而每個價格對映到需求的數量則可以繪製成類似下面這張圖。

(上圖,是一個簡單的需求曲線範例。 可以看到當價格在$70元時需求最低,而當價格下降時需求則慢慢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