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之前,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前篇的幾個重點:
1.TAM模型的基礎假設在於選擇互斥(非A即B)
2.既有關係中的對象屬於無風險標地
3.潛在新關係中的對象屬於風險標地
4.兩種標地的價值應以定性分析的方式評價
5.TAM模型雖然受CAPM啟發,但其實在細節上是彼此無關的
那在前文中我們探討了 Step 1 對象條件差異所產生的風險溢酬,接下來這篇要討論其他的變因。
(若沒看過前文的,可以點選這裏先翻翻)
前幾天聊面試經驗時有談到CAPM,後來想到在投資學/財務管理這領域理頭,也有個稱之為CAPM的東西(不過這兩個縮寫代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就是),而開啟了這篇文章整串的胡思亂想。 不過嘛,雖然自己對這段胡思亂想的結論還滿得意的;但我得說,這篇多少有些惡搞的味道。 (所以幽默感不夠的人請別看完對我丟雞蛋)
這篇原則上也算是「男人、誘惑」、「只有自己才是敵人」的延續;是把那兩篇對話更加以理論化的總結,所以沒看過的倒可以先去瞧瞧那兩篇。
「能維繫一段感情的關鍵是甚麼呢?」在喝著咖啡的同時,我問出了這問題。
一起吃飯的女性友人有點遲疑,『Passion?』她問說。
我搖搖頭,接續的回答起來,「我覺得,搞不好是沉沒成本吧。」
她露出一個,喔?的問號表情。
「雖然沉沒成本是一般經濟決策時不該被考慮的東西。 但我總覺得,在男女關係中,這搞不好才是大家決策時最主要的依據也說不定?」
「我始終覺得結婚不能找太老實的男人」,我對坐在我前方的女性友人這麼說著。
她很詫異的抬頭看了我一眼。
我倒滿可以理解她的詫異,畢竟找個老實的好男人結婚,恐怕還是大部分的媽媽會告誡女兒的一個論點。 只是從男人的角度來看,世界運作的方法似乎不是如此,從邏輯辯證的角度來看也實在無法證明極度老實的男人會較適合婚姻關係。
「真的! 花花公子型的可能更適合結婚喔。」我繼續說著。
「你知道,畢竟面對誘惑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她露出對於誘惑兩個字的定義不太明確的表情,然後又露出一副跟花花公子結婚會不會太誇張的手勢。
「好吧。 花花公子這詞可能是誇大了些」我搔搔頭的說。
「不過也可以不要這麼二分法,畢竟極度老實跟花花公子中間,其實還是有灰色的一大片區域;但是往花花公子那端靠攏的男人,原則上會比往極度老實的男人那端靠攏的更適合結婚,這點倒是無庸置疑的喔。」
最近我斷斷續續的在想,所謂中年男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是一種符號? 一種標準化的必然? 或是甚麼樣的東西?
起源是前段時間,有個小女生跟我說「你們這個年紀的男人都不能信任」
我很訝異的問說為什麼?
她告訴我說「我交往過幾個年齡大的男人全都靠不住,最後都劈腿了!」
最近在讀一本書。
裡頭提到最近幾年Mall(購物商場)的規劃逐漸朝向開放性的設計。
在過去呢,Mall一般會故意在商店與公眾走廊之間做一個台階,讓你有「進入」店裡的感覺。 但是這幾年的Mall都會刻意把那樣的台階去掉。 原因為何呢?就在於希望創造一種讓客人沒有「進入店裡」的意識。 尤其讓店的氛圍跟Mall有較高的同質性,以便客人逛著逛著,不知不覺的就走入店中。
這其實是個很重要的心理策略。
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裝潢太過高檔的店鋪是會讓人卻步的。 比方說我自己吧,像我這種平常只買Hang Ten,了不起買買佐丹奴的人,根本不敢在百貨公司二樓的精品區駐足。 因為一身破爛的踏進去,就算店員笑臉盈盈的出現,自己還是會覺得跟自己落差太大、好像玷汙了那樣的場所。 於是敢遠觀、卻未必敢走近觀看。
這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只有在跟自己「身價接近」的地方才會覺得安心與自在。 若能待在比自己身價「略高」一些的地方,則會產生飄飄然、興奮、刺激、夢想成真,或是優越感的情緒。 但是呢,若這地方的等級太高、離自己身價太遠太遠之後,卻又會開始感到不自在、害怕、恐懼、並覺得別人用歧視的眼光在看自己或覺得別人會瞧不起自己。 進一步,更會因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而湧起強烈的自卑感。
今天本是去做導入的啟動會議,不過最後還是變成半宣導半上課的活動。
上完課的回程是由學員中一個老先生開車送我去車站。
路上他是一直興致很高的跟我對話,從課程談到他們公司派系,甚至談到女性在工程公司多吃香...
最後不知道為何,他甚至開始講起他以前一個同事追求當時廠花的故事..
一邊開車一邊轉頭來看我,跟我說到:
「很不容易哪。 追了人家許久,人家都不理他。每次都讓他漏氣或是給他排頭」。
然後大笑起來,「不過啊,努力很久後最後還是給他追到了啦。 很了不起喔!」
我直覺的問說,『不過... 應該沒有持續很久吧?』
他訝異轉頭,「是啊!」
停頓了一下,「後來雖然結婚了,但是似乎結婚三年後就離婚了」
「真難想像之前是這麼愛的死去活來的」
「只是你怎麼會猜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