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玩了商業模擬器

我也玩了商業模擬器

Bryan上週提到我們開始代理美國Interpretive Simulations「商業模擬器」的訊息。 事實上這一個月來,我們閒暇時間都在密集測試這些產品。 到目前的感覺而言,我完全可以體會Bryan當年上這課時為何會這麼受到震撼。 跟透過課本學習最大的差異在於:這會產生主動求知的動機。 因為透過分析與策略調整來打敗坐在你隔壁的同學,那種爽度跟背公式而考試拿高分是完全不一樣的。 XD

我們把我們上禮拜測試的一套叫做Cooperation為例,稍微寫一下我們玩的過程。 或許你就可以體會為何我會說這「爽度不同」。

這套模擬器中,參與者要模擬扮演一個有三個部門的營運團隊 因有三個部門,所以正常狀況應該是要四個人一組:一人扮演CEO、另外三人扮演各部門主管。 部門主管負責部門決策(產能、定價、品質、生產成本等),而CEO則可以做公司整體決策(財務操作、資源配置、爭議解決等)。 不過因為我們測試時人數有限,所以就一人扮演一間公司,既要做部門決策也要做整體決策。

之所以會強調三個部門,就在於任何公司都會有資源分配問題。 這其實是非常考驗經營團隊的一個問題。 而隨著資源配置的不同,就可能產生不同的競爭策略。 這模擬器就是想凸顯這個重點,所以你可以併購別人的部門(把別人硬體部門買來,好有更大的產能)。 也可以購買市場上的新興公司(但風險較高)。 甚至若覺得資源不足以同時經營三個部門,也可以出售其餘兩個而走單一化經營路線。 至於野心大的團隊,若有辦法在成本上控制得宜,也可以選擇多角化經營。

上禮拜這場戰役,參與者有我、有Bryan、我們公司另一位顧問Jones、以及兩位其他朋友。 等於共有五間公司一起對抗。

一開始我的策略是打算先Focus在沒人注意的市場。 所以我先發行了一些公司債來籌資,並併購了一間新興公司進來。 新興公司風險高,可是卻有著對手公司沒有的產品,所以可以搶一個不同的市場。 可是新興公司營運所需要的資金很大,所以我把手上大部份的資源都用來提升這間新興公司的產能以及營運效率,並嘗試用略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訂價測試水溫。 但為了避免風險過高,我把剩下的資金用來強化我公司裏頭System部門的體質。

至於另外兩個部門,我就刻意拉低售價,並縮減營運、研發、品質、人事的成本,打算靠低價去搶占「家鄉市場」(換言之,也可以外銷)的市占率。 不求它們賺錢,只求能擾亂其他四個對手就夠了(笑)。

接下來幾回合雖然稱不上有甚麼突破,但也都還滿順利的。 新興公司的產品線慢慢被市場接受,公司每回合也都有些微量的獲利。

可是到了第四回合,狀況突然就不這麼順利了。 我明明沒做甚麼重大的策略調整,可是我的股票價格居然開始滑落。 於是我就打開Dashboard(如下圖)來分析,看看到底公司碰到甚麼問題了?

第四期 Dashboard

我先看Revenue,發現這一回合Revenue還是持續在增加。 再看Gross Margin,這部分增加比例居然還比Revenue來的更多! 但奇怪的是,Net Profit增加比例不知道為何卻很少。

我細細想想這三者的關係。 會產生這結果,原則上應該是我公司的產品銷售數量不錯(Revenue好),每個產品的直接成本也控制得不錯,甚至這期的直接成本降得比上一期還低(Gross Margin也好)。 可是呢,公司的營運成本(overhead)可能太高了,所以才把利潤稀釋掉了。

搞清楚大方向後,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到底是哪一塊Overhead的支出變高了。

再繼續分析當期財報後發現幾件事。 首先,上一期我原本評估走低價策略的那兩個市場(硬體與軟體)的需求在本期應該會旺盛起來,所以曾大幅度擴張了那兩個部門的產能。 結果這回合一看,兩個部門的營收確實有提高,但是因為低價策略帶來的毛利有限。 所以投資在廠房擴充的錢其實稀釋了獲利….

此外,那兩個利潤較好的產品線其實產能是不足的。 市場需求其實很多,可是我根本沒有足夠的產品賣。 這就導致毛利低的產線擴張太大、毛利高的產能不足,一來一往就造成這季純利成長比例下滑的原因…..

另外附帶察覺的,是我在第一回合發行的公司債,在後續每回合都產生沉重的利息支出。 雖然這部分跟Net Profit成長比例趨緩沒有直接的關聯。 但若能處理這一塊,對長期財務還是有加分。

這些搞清楚後,我就做了幾個調整。

1. 因為我需要現金,而股票從一開始到現在也漲了很多,所以我決定售出一部份股票。

2. 以出售股票獲利搭配目前累積的現金,來償還公司債還有一些其他的長期負債。

3. 再來,也以這筆現金,把那兩個毛利高產品線的產能做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等第五回合到來時,賓果! 我發現調整對了!

可以看到下圖,Net Profit以+104.8%的方式成長。

第五期 Dashboard

這樣公司就一帆風順了嗎?

當然不是,一個系統總還是有可以持續改善之處。 雖然目前賺錢BU的產能提升了、不用再多付利息了,可是打開本回合的營運報表來看,我發現毛利高產品線的 Defective數值很高(見下圖 % Defective Goods列)。

第五期 Operation Report

這是因為之前我都沒有投資很多錢在品管相關的事情上。

為何不投資? 因為我當時覺得,反正東西一直都還能賣,幹嘛花錢提升品質呢? :P

但現在財務比較寬裕了,可以回頭來分析一下若不良率持續高漲,會否是個大問題呢?

我也不知道,畢竟涉及整個市場的狀況。 如果大家都很差,那我也差恐怕影響不大。 或是我東西品質不太好、可是價錢不算貴,那或許市場也不會唾棄我(笑)。

所以我趕快花錢買了一些市場分析報告回來看。

首先是市場平均價格分析書(下圖)。

第五期 Pricing Report

從各家的商品價格來看,我硬體與軟體的訂價策略確實比其他四位「對手」來的低。 至於我在系統與新興市場的訂價則也很明顯是高過其他人。 既然我這兩條產品線真的在整個市場上是屬於高消費的商品(本來沒想到我定價有高出平均這麼多),那品質不良確實就可能是個隱憂!

另外若從市占率的角度來看(下圖),我的低價產品雖然分食了一部分市場,可是低價策略似乎也沒帶給我太多好處(先記下來)。 而高價產品線則確實取得了很具體的勝利。 尤其新興市場那塊,我囊括了70%的市場! 那為了保持這個優勢,多投資一些資金來改善品質與做新產品開發,恐怕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季 Market Share Report

所以做完這幾個分析後,我就多撥了經費在品管、研發、員工獎勵等事項上。


接下來幾回合也就又順利起來,股價也從58.92緩緩往上攀升到73元左右。

只是到了第九回合,公司似乎又碰到另一個障礙。

第九回 Dashboard

從上圖來看,我這一回合股價雖然還又微幅上升了1元(我猜是源自於我還OK的股利政策),可是Net Profit成長率卻往下掉。 這可是真是一大警訊啊!

我於是又買了各家公司的財務狀況(下圖)來看。 可是這份報表除了讓我知道,Bryan的股利政策比我更慷慨(笑)外,其實並沒有給我太大的助益。

第九回 Financials Report

所以我只好再回頭檢視自己公司四個BU的銷量狀況。

第九回 Operations Report

上面這份資料倒是給了我一些想法。 我發現我幾個BU的銷量在這回合中可是都低於我的產能。

原來如此!

因為上一回我看了經濟指標,認為這回合產能需求會提升,所以花了不少錢在擴充四個BU工廠的產能。 結果實際上需求並沒有上來,所以擴張產能的決定可是吃掉了我這期的利潤。

發現問題了,那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我評估後,決定先去買下一期的經濟預估,藉此推估產能該如何調整。 此外,為了填滿過度擴充的產能,我也打算稍微調整價格來刺激消費需求。 畢竟若能便宜賣出超額的產能,也好過讓產能浪費掉。

不過做完這期決策後,因為時間晚了,我們就先解散回家。 後續到底是否猜的正確,可能要等下次才能解答了! :D

 

延伸閱讀

我們後來以此陸續開了幾堂商業管理的課程。

最近有的課程是這個:M101模擬商戰初階 - 經營者的決策養成(14PDU)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