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後,你若感到不快樂,很可能是因為你過度用力

30歲之後,你若感到不快樂,很可能是因為你過度用力

這一年間,我偶爾會開放一些讓讀者能跟我面對面聊天的時段。

這麼一段時間下來,大家最常詢問的問題都跟工作有關。 有人問轉職、有人問辦公室政治、有人拿履歷給我看、有人有目標不知道怎麼去、當然也有人是來談自己找不到方向的問題。 事實上,這也不奇怪,畢竟我們這幾年下來,像【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以及【職場大人學】都一直是報名非常踴躍的講座與課程。

但我注意到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幾個朋友的工作其實沒甚麼致命問題 — 有著體面的工作、能力勝任、薪水也不差,但卻還是覺得自己迷失了、茫然了、找不到人生定位。 也因此,他們很努力地希望要在工作上找到更高層次的意義。 他們一直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做到合適自己的工作? 還有沒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能又有錢、又有意義、又是自己擅長的? 總覺得如果有人能指引他一條路,他的問題就能一掃而空。 

從小就順利的人,反而到了某個年紀會覺得迷失。

通常這族群都受過高等教育、薪水不差、能力也很好、工作也完全沒有技能或是人際關係適應的問題。 但他們還是感到空虛,還是不斷地在探詢工作的意義。 但我覺得,要找到解答,恐怕是得退一步,從更大的尺度來檢視人生,才有機會化解。 只是大部分感覺人生不平衡的人,反而會害怕退後,而會花更多的力氣在工作上,希望能透過工作的策略調整來化解自己內心的遲疑。

先說,這思維背後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 畢竟你我從小父母就一定告訴過你:「好好努力,將來進好學校、好公司、住大房子,將來才會過好日子,你才會高人一等。 」 但為何要高人一等? 因為高人一等,你才會得到額外的好東西。 經濟報酬是一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另一個、別人的尊敬與欣羨、父母的成就感、親戚朋友的讚許,都是隨附而來的成果。 所以在高度資本化的社會中,我們很容易捷思出這樣一個公式:成就物質與經濟收益 = 一切的快樂

最少,我們在學校時,確實也是這樣。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那裡。」 認真寫作業、就有分數;認真做實驗,報告就拿A;認真讀書,考試就不差。 而這些不差,你可能就會有朋友、有老師的特別照顧、甚至零用錢可以多一些。 而零用錢多,可以多出去玩、可以吃好一點、可以買台遊樂器、可以買件新衣服。 是,這條路確實有帶來快樂。 而離開學校後,一開始的競爭也都在技能上面。 而且資本主義講究的本來就是高度分工,所以若學習的是分工非常明確的技能 - 電子、程式、設計,你畢業後也立刻能從商業活動中獲得回報。 你看,我們的前半生不斷地在證明「時間用在哪裡,回報就在那裡」這句話。

這句話固然不錯,但別忘了,當你時間用在這裡,你用在別處的時間必然就少了。  當你專精於某項分工明確的技能時,你必然也捨去了一些東西。 很多人捨棄了夢想、捨棄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把時間全投入在一份賺錢的工作中。 甚至,捨棄了生活 — 戀愛的體驗、與家人的情感相處、與朋友的關係連結、自己的興趣嗜好、身體健康、甚至心靈平靜等工作以外的人生一切。

這樣極端的捨棄,雖然20多歲時不會覺得這有問題。 但時間一旦拉長了,你終究會因為不平衡而不滿足。 人過30歲後,你就很可能開始質疑自己的人生,或是開始覺得人生空虛。 大抵而言,所謂中年危機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 你很努力,但過度努力;等走了一段路後回頭,你會開始自問:「我這一切努力,到底是為了甚麼?」

要能持續努力,你需要一個更明確的人生目的

事實上,在工作上過度努力的狀況,也不是現在才開始的問題。 只是過去五十年來,閉著眼睛努力會能一直有所回報。 你願意念書、好好畢業、進了大公司,隨著經濟一路上升,就算捨棄了夢想當個微不足道的職員,你最起碼也能過得不錯。 你把夢想、人際關係、異性相處、興趣、人生都捨棄了,你最少得到還可以的薪資報酬。 你終究會結婚(不管對方愛不愛你),你終究也生養了小孩(不管他們長大後是否喜歡你、甚至恨你),你很可能也存夠錢買了房子、有了車子、擁有大人該有的物質生活。 雖然回首有遺憾,但物質最少填補了遺憾。 你有了房子、有了社會地位、賺了錢、小孩長大了、也都上了大學,說起來也看似達成了某種人生目的。

但我們這一代不一樣了。 大環境停滯了,經濟不再隨著時間自然的水漲船高。 所以你若還是偏頗地努力、甚至錯誤地努力,你在這過程中的犧牲、你人生的缺憾,到了中年之後可能就無法再靠經濟收入來掩蓋了。 而你會越來越開始疑惑,我的人生至今到底在幹嘛? 而也就是這時候,你其實就該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能不能回頭過平衡的人生? 幫自己建立一個自己能認同的人生目的。

錢固然有用,但已經不是如上一代那樣,可以靠犧牲其他層面的來換。 資產投資也不再只是漲多跌少的狀況。 所以如果在工作上不快樂的人,除了不斷想在工作上與物質上快樂外,我其實建議你或許該把時間嘗試平均分給人生的其他層面。 你該過好整體的人生,你該交朋友、你該有好的伴侶、你該分配時間給家人、你也該有興趣嗜好(甚至從中找出你真正的天賦與熱情)。 尤其,你該學學跟工作以外的自己相處。

這時代需要的不是極端,而是平衡發展的人生目標

很多人的父母,其實過著很極端的人生。 把人生奉獻在工作、一心存錢、只知節儉。 他們不在意美感、不在意生活、不在意夢想、拒絕旅行、也捨棄了生活品味,唯一留下來的教誨就是極端地投入在工作跟存錢買房這類心願上。 畢竟在嬰兒潮以及通貨膨脹的年代,確實將來有苦盡甘來的一天。 但你跟他的年代背景已大不相同,你若捨棄了一切,資本市場不會給你跟過去一樣的回報。 所以若你只剩工作,那你很可能最後會發現物質回報跟不上你的投入。 所以在這時代,你更需要的,其實是找到工作以外的平衡。 找一個你喜歡、你樂在其中、你願意不斷投入的事情。

你的人生不該只是試圖從工作中找出意義。 我們的快樂,其實更多時候是跟物質毫無關聯的那些事情。 看到美的事物、去某個地方旅行、完成自己小時候的夢想、跟異性交往、被異性喜歡、環繞在朋友身邊、被別人需要、被他人肯定、幫助別人、甚至只是靜靜地讀一本書、看一段電影,都可能帶給我們不同的快樂。 做這些事情或許會被父母認為是浪費時間、是不賺錢、是沒有生產力的,但這些很可能帶給我們能量,讓我們更有力氣去工作與競爭。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我不是不願意,而是真沒有興趣浪費時間在這些東西上」。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需求,只是很可能你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父母、被學校、被教育、被世俗所壓抑;慢慢忘掉了我們真正會的、真正喜歡、以及真正嚮往的生活。

所以你如果目前覺得不快樂,我很誠懇地建議,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職涯上。 退後一步,讓自己放假個一小段時間。 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在一些你過去沒做過的事情上面 — 去旅行、去爬山、去學某個你小時候遺憾沒學到的東西、去一個隔絕人的地方(如果你平常周圍圍繞很多人)、或是去一個融入人群的地方(如果你是宅男工程師)、嘗試去認識異性朋友、嘗試約別人出去、嘗試任何新嘗試,你會在這種【體驗】過程中重新找到一些甚麼,甚至會開始發現自己真正更想做的事情。

總之,請試著幫自己平衡地過活,去除「不該享樂的罪惡感」,建立你人生更高層次的目的,不把工作當成你生命中的唯一,找出你真正熱愛且有天賦的事情。 若能這樣嘗試,我相信你的人生,是會有全然不同的感受。

 

延伸閱讀

你想建立一個把人生平衡過好的策略嗎?建議來聽聽Joe的這堂線上語音課程: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
你至今只是悶頭努力,而不知道該怎麼更有效的努力? 建議來聽聽Joe的這場講座:別總是直球對決: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