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比不上別人而感到焦慮嗎?關於「比較」這件事,我想跟你分享我的經歷!

你常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比不上別人而感到焦慮嗎?關於「比較」這件事,我想跟你分享我的經歷!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Podcast平台(例如Apple PodcastSpotify)都可以找到!


古人常說「三十而立」,但我認為更真實的說法,可能是「三十而『慄』」。

三十歲是一個讓人很恐慌的歲數,在這個階段,有些人已經結婚生子,有些人已經建立事業版圖,也有些人模模糊糊還拿不出一個成果。這一比較,焦慮感很快就隨之而來。

很多人看我現在自己創立公司,常覺得我應該一路都一帆風順,沒經歷這種因比較而產生的焦慮。但事實上,關於「比較」這件事情,我的辛酸血淚史可是非常豐富啊!以下,我就來分享我自己經歷過哪些比較焦慮,又是如何面對與處理這些焦慮的。

焦慮一:身高比不過

國高中時,我非常喜歡打籃球,但再怎麼打,我的個子就是長高不了。 對於這年紀的男生來說,這其實是很殘酷的事情,不只是站出來輸人一截,連跟女生交往都可能碰壁。我就曾碰過有任女友與我分手後,無縫接軌地交往新對象。我氣沖沖地問她為什麼,她只淡淡地告訴我:「你人很好,但我從小的夢想就是跟一個又高又帥的男生交往。」

焦慮二:成績比不過

如果是自己混水摸魚而成績不好,那很正常;但如果已經盡了洪荒之力,還是考不好,那真的會讓人非常無助。

我在求學階段就碰過好幾次這樣的狀況。高中時,我再怎麼努力唸書,就是考不進班級前十名,甚至還吊車尾過。大學時,我差點被二一,後來雖然為了趕上同學而更努力念書,但成績還是沒進步,老師還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姚詩豪,你看要不要自己想想辦法,讓自己變聰明一點?」             

焦慮三:存款比不過 

四十歲之前,我為了尋找天賦與熱情,不斷地嘗試做不同領域的工作。雖然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這樣的人生歷程也讓我到了四十歲還沒車、沒房,也沒什麼存款。甚至剛創業的第一年,公司根本沒有盈餘,我不但沒增加存款,還得吃老本過日子!

反觀我的同學,他們大多都很優秀,有人三十初頭就當上大企業的高階主管、有人買了兩棟房子、有人新車一台接著一台買。

以上幾個例子都是一翻兩瞪眼的,身高、成績、存款數字一展開,你會發現自己真的就是跟不上同儕的腳步。身邊的人可能會安慰你「有努力就好!」,但說實在的,我覺得這些話都沒有實質幫助,聽完了還是感到很焦慮。

那麼,我後來怎麼面對這些「比較的焦慮」呢?與你分享幾個調適心態的方式:

方式一:與之共處

因比較而產生的焦慮其實是很難完全消除的。因為就算你在某個地方贏了,但換個地方,你很可能又要重新開始。人生不可能就只停留在某個階段,永遠不再跟別人比較。

所以首先你該理解,最大的問題通常不是讓你焦慮的那件事,而是「焦慮」本身。所以與其想擺脫它,不如理解這樣的焦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方式二:專注檢視「今天的自己有沒有比昨天更進步」

正因為比較是比不完的,所以與其不斷跟別人比,不如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留意今天的自己有沒有比昨天進步。

根據計算,如果你每天都能進步1%,持續一年下來,你的能力將會成長37倍!想想現在的你,和一年後成長37倍的你,是不是很令人振奮呢?

方式三:設定更遠大的目標

人總是喜歡與周圍的人相比,比車款新舊、比收入高低、比容貌美醜。但有一個說法是,你的收入其實等於身旁五位朋友的平均值,所以你與周圍的人相差並不大,沒有多少差別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你應該將目標設得更遠大,跟勝過你很多的人相比,看著他們而督促自己,這樣才會使你大幅進步。

方式四:找到你能貢獻的對象

如果你周遭有一些朋友已經生了小孩,你可能會觀察到有些人會因此變得柔和,重心也從與人競爭轉換到小孩身上。

這個轉變是怎麼來的呢?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全新的自我價值,發現生活的意義不是去跟人比較,而是理解自己是被孩子需要的,所以與其爭奪名利,不如就比心力拿來好好照顧孩子吧。

我舉這個例子並非鼓勵你趕快生小孩,而是你可以思考看看,能如何用你的專長為你想服務的對象帶來價值。這也會大大降低你心中的焦慮感。

方式五:進行創作

創作也是因應焦慮的好方法之一,無論你的創作是臉書上的一則貼文、個人部落格的一篇長文,又或者一集podcast節目都好。

因為如果你真的有用心準備內容與長期累積,某天你會發現,原來真的有人會看你的東西,甚至非常感謝你的幫助,你也會因此慢慢地建立起自我價值。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創作,建議你可以先從看一本書開始,將你的心得寫下來公開分享。一開始的迴響未必會很多,但你可以提醒自己這只是過程,初期不需要太在乎有多少人看到。

「比較的焦慮」確實很難完全消失,但如果你正確運用,它也會是一種前進的動力。當你能善用前面提到的五個方法,更專注在自己的進步上,我想你一定會越來越喜歡自己,到那個時候,贏或輸給別人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內容口述/姚詩豪;整理/林靖淳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姚詩豪 Bryan Yao

成大土木所與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雙碩士、識博公司共同創辦人、普錸資訊資深副總、國際專案管理師(PMP)、甲骨文與微軟認證顧問。曾任紐約市環保署顧問、MWH Global, Inc.專案控制經理,參與國內外多項大型專案並擔任百大企業之諮詢顧問。擅長以詼諧的筆觸以及理性的思維來探討生活中的大小事。文章常轉載於《商周》、《天下》、《經理人》等媒體。與張國洋合著《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以及《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Bryan 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