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能力平凡不出眾?用「25%法則」重新定義自己的專長、找出職涯優勢!

覺得自己能力平凡不出眾?用「25%法則」重新定義自己的專長、找出職涯優勢!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Spotify )都可以找到!


在這次的文章中,我想聊聊我一個我常被問到的問題:「Bryan,我從小到大都很平凡,成績普通、也沒什麼特別的才藝,實在找不到自己的天賦所在,怎麼辦?」或者我也遇過有 Podcast 聽眾問我:「Bryan,你們節目訪談的來賓好像都是菁英族群,是不是可以講一些給我們『平凡人』的建議呢?」

老實說,我們並沒有特別要找所謂「菁英」來上節目,這些人以前可能也很平凡,只是因為找到了他們的特長,才變成我們看到的優秀模樣。不過透過這類提問,我們可以發現,「平凡人」如何找到自己能發揮的領域,確實是很多人內心的疑問。這次,我們就來聊聊這議題吧!

與其苦苦找尋「頂尖」領域,不如結合幾個「還不錯」的能力

關於平凡人該怎麼找到自己能發揮的領域,有個我非常推薦的方法,叫做「25% 法則」。

這個法則的發明者叫史考特.亞當斯。他本來也是個上班族,厭倦上班生活後,他決定要創業。但我們都知道,想保有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那至少得保持在業界前 10% 的地位,換言之,你得超越 90% 的人。亞當斯想一想,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技能可以做到這麼厲害,於是他又換了一個角度想:

「雖然我沒有一個技能能做到無人能及,但我有幾個技能,大概還可以名列周圍的人當中前 25% 的,比方說我會畫漫畫、很有幽默感、因為善於觀察所以對辦公室生態也有所看法,有沒有機會找到結合這三件事的領域呢?」

如果有,那 25% x 25% x 25% 的結果,自己在這個領域就可以做到前 1.6 %了!

循著這方向思考了許久,最終他走上漫畫家之路,出版以諷刺手法闡述辦公室政治的經典搞笑漫畫《呆伯特》。比較年輕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這套漫畫在我們的年代可是紅極一時的。後來,就有人把亞當斯的這個做法整理起來,命名為「25% 法則」:只要找到三、四個你可以做到前 25% 的領域,再把這幾個領域結合起來,你很可能就能在某個「複合式領域」做得比很多人都優秀。

遠離單一指標的侷限,拓寬可能的職涯發展空間

這個邏輯說來不難,但為什麼這麼少人想過?我認為關鍵在於,從小到大,我們在學校的成績都是單一化的指標,某個人考 100 分就是比 99 分好,他就是某個科目的第一名,於是我們很容易用「單一指標」來衡量自己是菁英還是普通人。但事實上,這些指標都只看了單一一個科目,或者學校規定的少數幾個科目而已。如果我們對此沒有深思,很容易就會一路沿襲這個思考方式。

比方說,有想經營自媒體的人來找我討論該怎麼做,過程中,你會發現他們滿腦子就只有一個指標:「流量」。即便他們知道做自媒體還要考慮轉換率、互動數等等,但當要做決策時,他們唯一的考量還是「這有沒有流量?」這在我看來,其實就是只用單一指標做決策的展現。

或者,我有個朋友年輕時申請哈佛大學沒成功,他一直到四、五十歲還在想這件事,甚至盤算著就算是參加線上課程也好,總之就是要拿到一張「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即便他已經擁有很不錯的工作了,他還是有很強烈的執念,認為唯有取得這張畢業證書,才能展現他的成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指標了。

出社會後,我們看待自己的能力也是這樣。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是讀名校,或者賺得沒有別人多,於是「理所當然」就是個平凡人,但世界上的指標有這麼多,你為何要拿單一個指標來衡量自己呢?就算你在所有方面都不是最頂尖的,只要結合幾個還不錯的能力,你其實還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當你搞懂這個概念,我想你將能給天賦與專長一個新的定義:重點不是你一定要在既有領域擠到最頂尖的位置,而在於你能否了解自己的相對強項,在新領域開創一番成就。

我自己的職涯也很大程度受惠於這概念。畢竟一路以來,我在學校都不是成績最優異的學生,退伍後要找工作,我顯然也比不過班上頂尖的同學,很難擠進土木工程領域的大型顧問公司。當時我就開始自我盤點:我英文還不錯、也有在工地的實務經驗,另外,我是念結構工程組的,所以結構學概念應該也贏過不少土木系畢業生,有什麼工作可以結合我這三樣能力呢?

後來,我真的找到了一份結合英文能力、工地現場管理以及結構學概念的工作,到了一家專門安裝帷幕牆的公司工作,也領到不輸我那些進顧問公司同學的薪水。

後來我跟 Joe 創辦「大人學」,也用了一樣的思維。大人學的前身是「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這個部落格,但老實說,我們當時雖然在專案管理領域有點經驗,但絕對不是最頂尖,有許多經營專案管理部落格的人在經驗與學問方面,都比我們厲害得多。

可是,我們對於生涯規劃、或像Joe對兩性議題有很多想法,當我們把「專案管理」、「生涯規劃」和「兩性關係」這三方面結合起來,其實就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文章類型,後來也確實受到不少讀友的支持,就這樣發展到現在。

一路讀到這邊,我們再回頭想想一開始的學員提問:「我從小到大都很平凡,成績普通、也沒什麼特別的才藝,實在找不到自己的天賦所在,怎麼辦?」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人(搞不好你也是其中一份子)很可能就是誤入「單一指標」的陷阱,覺得自己成績普通、不是讀名校,或者賺得沒有同儕多,於是就「只」是個平凡人,職涯選擇也變得縮限?

實際上,只要你能跳脫「單一指標」這個思維陷阱,再加上善用 25% 法則、找到三至四個屬於你的技能關鍵字,你就很有機會替職涯開展全新的方向。

甚至你還需要知道的是,這些關鍵字可能隨時間改變,比方說以我而言,現在我的關鍵字大概也不是英文能力、工地現場管理與結構學了,而更可能是專案管理、講師、Podcast 主持等等。這也代表著,無論我們的職涯走到什麼階段,這套方法都能夠持續引領我們前進。不管你是社會新鮮人或資深老鳥,都可以持續運用這套思維來理性定義自己的專長、找出職涯優勢。

在文章最後,我也想出個「功課」給你:請試著想出三至四個自我能力的關鍵字,它們單獨來看可能無法代表你這個人,但組在一起,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你。你可以按照你對自己的認知來思考,也可以蒐集身邊親友的想法。把答案寫下來,也許正處於迷惘狀態的你,很快就能找到自己勝率最大的的職涯方向喔!

 

內容口述 / 姚詩豪;整理 / 鐘敏瑜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