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Joe的時間管理術08 - 單價判斷與時間投資術

前篇我提到「時間的單價」這一概念。 也就是把我們的時間,換算成錢一樣的價值。 並透過「做某件事情對你未來能產生的價值」來做為行動上的決策依據。 那篇文末,有讀者留言問說: cjw Joe 你好, 第一次在這個網站回文:) 我也有類似於文章所說的時間價值的想法 但是我有點好奇:如何能知道自己所下的主觀價值真能為未來帶來效益? ----- 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 雖然我在前文中提到價值來自於未來效益,可是若不知道是否真能帶來未來效益,那不就可能錯估情勢了嗎? 做了一堆事情以為能帶來未來價值,結果後來發現根本弄錯了。

G940開箱

這篇跟專案管理毫無關係。 可當成純粹的勸敗文。 :P 前幾天,家裡收到這個包裹。 看起來是羅技Logitech的產品喔? 但到底是甚麼東西呢? 盒子拆開來一看…

大阪之旅的小小感想

上週抽空去了一趟大阪,這是繼多年前東京之後的第二次日本之旅。今天倒不是想寫遊記,因為網路上精采的遊記太多啦,不差我這篇。不過呢,基於顧問的職業病,我每次出國都會不由自主地觀察當地公共設施(地鐵、車站等)或是店家的服務狀況,日本的服務業素有盛名,這幾天的旅行中,我也確實從一些小地方感受到他們管理的成熟。

關於取暖

很多網友會到版上來問些問題。 無論那是關於專案管理、組織規則、PMIS、甚至是愛情或是生涯規劃的問題,我們都會秉持著客觀的立場,盡量就有限的資訊做分析,並理性地告訴讀者我們的看法或建議。 當然,不敢說那些建議就一定正確無誤,但都是「若我們自己在那情境中會採取的動作或規劃」。 就算不十分完美,但至少是肺腑之言。 不過久而久之,我發現很多網友來發問,其實並非是想解決問題。 而僅是想來取暖 → 並不是需要別人指點方向,而是渴望別人的同情。 我之所以特別寫現在這麼一篇文章,就是想要跟大家就「取暖」這件事情談一下我個人的「偏見」。 首先,我要先

再論「不安全感」 (三)

這篇本來其實應該跟前一篇再論「不安全感」 (二)一起貼出來的。 只是這一大段要談的內容實在很長,最近幾周又忙、一下寫不完,所以逼不得以拆成兩篇。 但前篇文章的斷點沒抓很好就是,所以有點突然斷掉的感覺。 :D 總之,建議讀者們是可回頭再看一次前篇,最好兩篇一起讀下來會比較順一些。 ------------------ 前文最後寫道: 對於「不夠格這件事情」有甚麼能對抗的方法呢? 這得分成兩個角度來談 - 一個是實際的不夠格 - 一個是自卑感創造的不夠格 ---------------- 這篇就繼續接續這兩個角度繼續探索下

追求不抱怨的人生

一向以來,我都常常在扮演「張老師」這樣的角色。 不管在實際生活或是網路上,總會聽到很多不同朋友各類的疑難雜症。 有些幫得上忙,有些實在愛莫能助。 聽多了,我發現需要找「傾聽者」的,倒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一種是真的在某個迷惘的境地需要第三者客觀的分析。 但也有一種,他們純粹只是想找人抱怨一番。 講講老闆多壞、情人多爛、父母家人老公老婆對自己多不理解、生活重擔多重、經濟政策多爛、社會多不公平之類。 而這類朋友比較讓我頭痛之處在於,不管我給予客觀上多好的選擇,通常對方都不會真的接受。 罵歸罵、氣歸氣、悲情歸悲情,發洩完後還是又回去原本的生活繼續下去。

再論「不安全感」 (二)

上篇論不安全感 (一)最後提到,安全感是自身問題的一種情緒困擾,越往外求取解答,就越可能讓不安增加。 換言之,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切入到自我內心的思維中,並透過自己的力量來加以調整。 但所謂「自我內心的思維」到底是甚麼東西呢? 這篇就打算來探索一下這部分的心理根源。 記得自己學生時代,「曾經」是一個非常非常愛惜物品的人。 比方說買了一套遊戲、一本書、或是一本雜誌,我會很小心的拆開包裝模、或是打開紙盒,確保不留下任何摺痕甚至指甲刮痕。 光碟、配件、或甚至是隨附的廣告頁,我會小心保存,並放在原本買來的盒子中。 可以的話,連外包裝的膠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