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拯救失戀大作戰(八) 精品、愛慕、與提升的上限

最近在讀一本書。 裡頭提到最近幾年Mall(購物商場)的規劃逐漸朝向開放性的設計。 在過去呢,Mall一般會故意在商店與公眾走廊之間做一個台階,讓你有「進入」店裡的感覺。 但是這幾年的Mall都會刻意把那樣的台階去掉。 原因為何呢?就在於希望創造一種讓客人沒有「進入店裡」的意識。 尤其讓店的氛圍跟Mall有較高的同質性,以便客人逛著逛著,不知不覺的就走入店中。 這其實是個很重要的心理策略。 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裝潢太過高檔的店鋪是會讓人卻步的。 比方說我自己吧,像我這種平常只買Hang Ten,了不起買買佐丹奴的人,根本不敢在百貨公司

儲蓄險的迷思

昨天我在忙的時候,一個好久沒連絡的前同事突然在MSN上熱切的跟我推銷起儲蓄險。 扯了好久都一直不能理解為何我不願意買。 MSN上打字一來講不清楚,二來我也沒空解釋,所以後來索性就不理他了。 後來晚上回家我才想起,其實很多年前我在某個理財網的專欄上寫過這麼一篇探討儲蓄險的文章,原因在文章中寫的很詳細。 剛剛找了出來... 就貼出來分享一下吧。 甚麼是儲蓄險呢? 主要指的也就是生死合險(生存還本險),就是依照保險契約訂定下,約定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死亡,或保險期間屆滿仍生存時,保險公司要依照契約所約定的金額給付保險金的一種保險契約。 現在

所謂沒錢都要去

前幾日在某討論區上看到有人在批評國泰金的董事長蔡宏圖最近說過的一段話。 他說:「如果工作符合職涯規劃,就算沒薪水也要去。」 有人寫說「我要是金控董事長、我也可以不拿錢」、「又是資方想騙便宜的勞力」、「誰能工作不拿錢,又不是不用生活」、或是「何不食肉糜」這類話。 我是覺得,或許網友都太激動了?以致於大家解讀的並非他的原意。 當然啦,我也不知道他的原意是甚麼,但我多少可以體會他這句話的意思,或許可以在此試著用不同的角度詮釋一番。   記得第一份工作因為案子做完而公司結束時,自己曾左思右想到底還要不要留在土木工程這個領域裏頭。

轉貼 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退休後九大感言

最近看到這篇文章,幾乎的概念我都很贊同,寫的也比我好得多。 XD 所以在此轉貼分享。 其中幾段也剛好跟我前幾日貼的所謂沒錢都要去有類似的概念,所以也能彼此呼應一下。 PS, 也有人說這不是孫振耀的作品,但反正文章寫得好、也很有道理、所以還是值得一看。 一、關於工作與生活 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的,但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後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說,唐駿。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並

加拿大回來 寫於香港機場候機時

回去加拿大兩個禮拜,如今假期已經到達最尾聲。 雖然不知情的人會認為這是如同度假的兩個禮拜。 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滿疲憊的度過了這段時間,是沉浸於哀傷與回顧的兩個禮拜。   在搬離台灣的第十五個年頭,家裡又決定要搬回台灣。 消極的影響是日後回去加拿大的機會恐怕不太多了;積極的影響在於「歸屬感」這東西又再一次的被切斷了。 海外搬遷的困難在於無法什麼都跟著搬走,大部分的傢具物件都將拋棄。 我必須在這兩個禮拜中把在此存放超過十五年,甚至一些還是當時從台灣帶來超過這年限的物件重新整理,

負回饋螺旋

今天本是去做導入的啟動會議,不過最後還是變成半宣導半上課的活動。 上完課的回程是由學員中一個老先生開車送我去車站。 路上他是一直興致很高的跟我對話,從課程談到他們公司派系,甚至談到女性在工程公司多吃香... 最後不知道為何,他甚至開始講起他以前一個同事追求當時廠花的故事.. 一邊開車一邊轉頭來看我,跟我說到: 「很不容易哪。 追了人家許久,人家都不理他。每次都讓他漏氣或是給他排頭」。 然後大笑起來,「不過啊,努力很久後最後還是給他追到了啦。 很了不起喔!」 我直覺的問說,『不過... 應該沒有持續很久吧?』 他訝異轉頭,「是啊!」 停頓了一下,「後

儲蓄險那件事情的後續

話說,上次提到在MSN上被一個前同事拉住要向我介紹儲蓄險。 當時我跟他說要開會慌忙下線後,本來以為這件事情就這麼躲過了。 第二天還快樂的在BLOG上貼出了我對於儲蓄險的看法 (當然,他並不知道我的部落格)。 結果呢,沒想到又過了兩天,他看MSN上一直無法說服我,索性殺了過來找我。 人都跑來了,我也不好避不見面,只好陪他吃了一頓午飯。 那當然,吃飯中也就聊聊這中間大家彼此的生活改變,也講講他為何會突然跑去做保險。 飯吃完了,果然還是繞回了儲蓄險那件事情。(該來的總是躲不掉的) 他呢,就不慌不忙的從包包拿出資料,然後聲音很歡愉的告訴我:「我跟你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