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洋 Joe Chang - 作者系列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四)論不安全感

當人處在一段感情中,我們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實是在跟自身的「不安全感」在搏鬥。 這也是感情世界中猜忌、嫉妒、痛苦、害怕、煩惱等等所有這些負面情緒的根源由來。 而也因為不安全感這件事情似乎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東西,所以幾乎每個人,都在渴望著能透過我們伴侶所帶來的「某些東西」,好填補自己心中所存在對於安全感匱乏的部分。 


這樣的一個心理流程、若簡化的來寫的話,大概會是這樣的架構: 

IF 穩定感 < 個人不安全感
Then 尋求外在的補償

If 外在補償無法足夠時 
Then call 忌妒/猜疑函數 

If (忌妒/猜疑程序使用次數 > 容忍上限) OR (對方的耐心 < 0 ) 
Then call 另覓它途函數

至於這兩個函數是這樣子的:

 

愛豈能無心

上禮拜去了趟大陸,詳細內容看之後有空再慢慢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上禮拜四在上海看到一個這樣的廣告。
雖然我不是很確定它的訴求是甚麼? 但重點是真的很有巧思。
所以拍了照,在此分享給大家看。
可惜當時手邊只有手機相機、又是下雨晚上的車上,以致於拍出來有些模糊,但也還足以辨識內容就是。下次誰要是有去上海,可以好好拍清楚一點的回來。
 
 

最好的送花時機?

「你有送過女生花嗎?」某次一位女性朋友這麼問起了我。

直覺的回答說「當然有過啊!」

但到底最後一次是何時呢? 

我費神的想了想,訝然的跟她說「這樣想起來,最後一次送女生花似乎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吧?」

她反而嚇了一跳,大概以為我還滿常送女生花的。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三)誘惑如何才會成立?

前篇提到,

當誘惑對象出現時,一般人會依循一個可被模型化的思維步調來考量該接受還是該否決。 若誘惑對象的預期報酬率呈現合理的價值時,一段關係可能因此展開;但若預期報酬率呈現不合理的價值時,這段誘惑恐將被否決。

那上次只把模型推導出來,並沒有詳細談論其中的評價方式。 但我也提到,如果各位觀看此文覺得有趣,其實可以共襄盛舉的把計價方式建立出來的。

不過我得老實說,這模型就算之後我們能建立出計算方法,卻恐怕無法是「客觀的評價方法」,最多只會是主觀且定性的評價規則。 但這也還好,因為就算透過主觀的定性分析,倒也還不至於不能用。 畢竟評價的只要是同一人,用的評價方法一致(如計算規則、與權重設定等)的話,風險標的跟非風險標的兩個價值數值其實還是有相對性以及比較性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也就因為價值是主觀的認定;所以客觀上,可能會碰到當外人覺得兩個標的條件差距很大或甚至很明顯時,但偏偏當事人卻做出了出乎外人預料的選擇。 一個可能性,是源自於當事人非理性折減的部分;但另一個可能性,恐怕是因為當事人在條件評分的規則未必跟我們外人想像的一樣。 比方說,有可能有些條件是非外人可以觀測到的,如臥房裡頭的和諧性? 也可能是當事人非常在意某些特殊特性,而給予那特殊特性極高的權重點。 如財產佔95%的權重、其他條件僅佔5%。 我們外人雖看到她的伴侶建康、高大、樂觀、幽默、還是好人,卻未必知道這些對她而言其實只有5%的重要性。

事關志向、無關文化

前幾日無意間看到某友人在其部落格的抱怨。

他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大公司文化
在大公司待了有一段時間,發現與小公司的文化價值觀差很多,
在小公司,因為人少,很多事情都必須互相支援,
可以說較沒有制度,但是感情都會比較好,
有人一摸魚打混,馬上就可以被察覺出來,
因為人少,所以事情都會分給所有人一起支援。
 

對自己仁慈,是對自己殘忍

朋友Z君前段時間失戀了。

讓我訝異的是,年紀好歹也一把了的他,居然為此落寞低潮了很長一段時間。 據說一直有著不甘心的情緒,反覆的跟我說了好多次:「當初如果怎麼怎麼…. 現在應該就不同了吧?」這樣的對話。

我也只好不斷的跟他說,「何必呢? 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 你也不是沒碰過這種事,也不過就是她最後發現並不喜歡你罷了! 既然已經不能做甚麼了,就別再失望吧。」

只是成效不怎麼好,他還是持續低潮了滿長的一段時間。 這點倒是傷腦筋,人有時候突然岰起來就是這樣。 他不是笨人,不是不知道不能幹嘛了;也知道對於那種不能轉圜的事情一直難過也沒用;再怎麼氣惱傷心,過去的終究也不會改變了。

如何看待感情中的誘惑(二)誘惑成立的公式

繼續之前,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前篇的幾個重點:

1.TAM模型的基礎假設在於選擇互斥(非A即B)
2.既有關係中的對象屬於無風險標地
3.潛在新關係中的對象屬於風險標地
4.兩種標地的價值應以定性分析的方式評價
5.TAM模型雖然受CAPM啟發,但其實在細節上是彼此無關的

那在前文中我們探討了 Step 1 對象條件差異所產生的風險溢酬,接下來這篇要討論其他的變因。

 

(若沒看過前文的,可以點選這裏先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