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奇怪的「粉絲」纏了上而讓我覺得非常的困擾。
哈,我知道你可能會想,這恐怕是我這個中年男人自以為是的狂想曲,但我可還真沒這麼狂妄自大。 雖然也曾經碰過幾次女性主動示好的經驗,但這還真是第一次變成這麼困擾的狀況。 困擾並不是因為對方太過熱情、也非因為對方長相不若林志玲;而是對於這位粉絲小姐那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無法解讀我客氣態度背後無奈所產生的驚訝與疲累。
是,驚訝與疲累!
比方說,她曾經選在某個第二天要上班的晚上十一點四十五分打了電話過來。 我刻意選擇不接假裝當時已經睡了。 結果沒想到沒人接的狀況下,她還又撥了第二通。 第二通當然我還是不接,但沒想到半個鐘頭後,也就是半夜的十二點十五分,她還又鍥而不捨的打了第三通。
這是前兩天在聯合新聞網上翻到的文章,談的是職場品格。 我個人也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東西;其他包含思維、態度、人格特質也都是我優先關注的點。 反而技術能力跟學歷我並不太看重.... 但後來發現,年輕人的思維還真的反過來,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喔!
「七年級」這一代學歷高,平均每三位就有兩位是大學生,每七位就有一位碩士生,但對未來工作卻充滿焦慮。今天一項「高失業時代,大學生準備度」調查指出,高達九成六受訪學生覺得,職場是競爭激烈的戰場,但有近九成認為教育裡有嚴重產學落差,即使有高學歷也沒信心。
企業不斷裁員,不少新鮮人也擔心自己「畢業即失業」。天下雜誌最近對三千六百多位大三、大四學生作問卷調查,發現一旦走出教室,許多學生害怕在職場「滅頂」,近九成的受訪學生承認對未來要應付的職場競爭感到焦慮,高達九成六也認為,職場競爭激烈。
周末被一個「朋友的朋友」拉去參加一場號稱「葡萄酒試飲會」的活動。
雖然行前朋友已經提到另外那位朋友似乎是個傳銷體系的下線。 (會這麼猜的原因在於,對方偶爾會聊購買的傳銷商品、也會講他去上一些「自我探索課程」的心得分享) 但我們又想說,如果是個正常的試飲會,就算是傳銷組織辦的也不是不能去,只要自己先有會變質的心理準備就好。
結果呢,雖然已經有心理準備了,但還是不免讓人失望。 一來酒實在不好,二來那活動也只是意思意思的讓來的人喝了兩款酒,三來工作人員甚至「講師」都很不專業。
失戀時,很多人會走不出分手後的傷痛,因為不甘心、捨不得、太愛對方,而期待復合、希望能挽回感情等等,但你越是想要挽回,越是身陷其中,很有可能更走不出痛苦。本篇文章 Joe 將以股票做為比喻,來聊聊感情生變後,為什麼你該及早停損,不該苦苦哀求、拼命挽回。
品質提升這件事之所以可能走偏,除了前篇所提「錯誤的努力」;也就是過分提升自己已經很專精的部分以致於忽略其他領域而宅化以外,另一個常見的錯誤則在於「錯誤的聚焦」。所謂錯誤聚焦,指的是太過注意單次失敗的成因,而把之後品質提升的心力放錯了地方。
若用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前者的情況是花很多時間在縮短非要徑的工作。
而後者的情況則是花很多時間在試圖縮短要徑、但後來才發現那個根本不是要徑。
這比喻很棒吧?(笑)
當然,也有些讀者可能不這麼熟悉要徑法,所以我來解釋一下上面那兩句是甚麼意思。
這部分可以套用品管大師「戴明」於產品品管的理論。 戴明提到說,當品質問題浮現時,應該要從「整個系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我們必須先思考此品質問題是源自於「共同變因」(Common Causes)或是「特殊變因」(Special Causes)。 千萬不能把「共同變因」的問題當成「特殊變因」來處理,否則問題將無法解決;反而只會越解越糟。
上次於【拯救失戀大作戰(一)急救失戀,如何從失敗中存活】的文末提到,文中前九項排除痛苦的方法都是在「已經失戀」的狀況下避免讓自己受到更嚴重損傷的應急處理手段。
但那些畢竟都是「被動的」應急手段。 就像專案管理一樣,與其等到問題發生了才被動處理,更理想的管理目標其實是該讓問題提早發現,以求事先預防。 但戀愛中要透過任何「預警制度」來提前防範其實是困難了些;畢竟太過於患得患失、小心翼翼的監控對方,往往會造成對方厭煩及壓迫感;這樣的行為反而變成是感情殺手。 所以剩下最理想的選擇,恐怕只有前文著墨最少的第十項,也就是「品質改善」這一方法了。
但品質改善真的有所助益嗎? 這可能是大部分的讀者第一個問的問題。
「難道不是因為我運氣不好,所以才被拋棄、劈腿、或不被愛的嗎?」,可能也有人心裡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確實有可能失戀單純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剛好碰到不適合的人,或是正好被別人刻意玩弄,而非能完全歸因於自己。 但若回首我們在誘惑評價模型中歸納出來的要點【第一篇關於風險溢酬、第二篇關於波動性修正、第三篇維持長久關係的關鍵】,我們會發現,一段關係之所以被停止或是無法前進,大多還是源自於自身價值於挑戰對方評價門檻時不能超過所造成的。
前面花了十篇談到誘惑關係的評價模型及其相關的一些人性心理探討。 整個話題延續到現在我們已經談了整個誘惑評價模型、談了沉沒成本、談了挑戰者所面對的不利因素。 那到此為止看起來,感情延續與否的根源問題似乎並不在於誘惑、也不在於背叛、而僅僅在於價值判定。 所以從目前的結論來看,價值似乎決定了一切。
這不管你今天在感情中扮演的是挑戰者、或是被挑戰者,價值的變動都有可能影響關係的存續;甚至挑戰者根本未出現,你都可能因為價值增加不夠而失去一段關係的延續權利。也因此,談了誘惑、聊了第三者的不利因素,接下來我想來談談「關係中斷」這件事情; 講的白話一點就是所謂「失戀」這件事情。
我想這裡的讀者,大家多少都有點年紀了,也多少都有失戀的經驗。 只是,失戀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罪魁禍首是甚麼呢? 失戀該怎麼預防? 痛苦該如何排解? 以及失戀所帶來的反思與改善方案該是甚麼呢? 或許這也是個有趣且值得再一次從社會學、經濟學及心理面的角度來探討的議題。 所以十篇連載後,現在換個主題我們再出發吧。
首先,若來試圖歸納的話,會發現失戀這種現象發生的型態大概有三種類型:
1. 從單戀展開並試圖建立一段關係、但未能成功建立。
2. 在一段關係中,但因任何原因造成關係結束。
3. 對方已經處在一段關係中,而你試圖改變該關係的穩定性,卻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