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還滿流行的一本書,本來我其實沒有買的打算。 畢竟在書店翻了翻,覺得好像是本勵志書,而我一向對於勵志書沒太大興趣。 所以翻了翻,又把它放回了書架。
後來某天,我一位尊敬的老師,居然在Email中介紹我去看這本書。 說他看完覺得很不錯,而且強烈建議我也應該要看過一遍。 訝異之餘,但畢竟我一直很相信他教導的很多理念,他也對我過去一些思想性的改變給過很多幫助,所以我就去書店把這兩本書買了回來。
(一本是秘密、一本是心想事成的法則)
書看完後,其實跟原來大略翻翻所得到的印象是很接近的。
大意其實就是這段話:「正面的思考,隨時感受喜悅與散發愉悅的氣氛;如此,世界會往好的狀況轉變。」
上篇寫到,失戀這種事之所以會讓人傷心、痛苦、甚至「深受打擊」,並非是因為實質上有甚麼無法彌補的利益損失,而多是源自於「情緒層面」的傷害。
而這些情緒層面的傷害彙總起來大致可以整合成下面三項:
這次我們就來好好談這三項狀況對任何人的可能傷害。
關於自我評價的打擊
不管一個人的過往是以多麼健康的形式長成,對於自身一部分的評價終究免不了是源自於別人怎麼看待我們。 就算自己再美、再優秀、再聰明、再有能力,時而不時我們都會懷疑自身在別人眼中到底是怎麼樣。 是比自己想像的好? 是比自己想像的糟糕? 就算我們對於自己有著足夠的自豪感,但萬一週圍人們都用譴責的眼光看待我們時,長期下來也會讓我們懷疑是否「實際的自己」其實是很糟糕的。
當人處在一段感情中,我們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實是在跟自身的「不安全感」在搏鬥。 這也是感情世界中猜忌、嫉妒、痛苦、害怕、煩惱等等所有這些負面情緒的根源由來。 而也因為不安全感這件事情似乎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東西,所以幾乎每個人,都在渴望著能透過我們伴侶所帶來的「某些東西」,好填補自己心中所存在對於安全感匱乏的部分。
這樣的一個心理流程、若簡化的來寫的話,大概會是這樣的架構:
IF 穩定感 < 個人不安全感
Then 尋求外在的補償
If 外在補償無法足夠時
Then call 忌妒/猜疑函數
If (忌妒/猜疑程序使用次數 > 容忍上限) OR (對方的耐心 < 0 )
Then call 另覓它途函數
至於這兩個函數是這樣子的:
「你有送過女生花嗎?」某次一位女性朋友這麼問起了我。
直覺的回答說「當然有過啊!」
但到底最後一次是何時呢?
我費神的想了想,訝然的跟她說「這樣想起來,最後一次送女生花似乎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吧?」
她反而嚇了一跳,大概以為我還滿常送女生花的。
前篇提到,
當誘惑對象出現時,一般人會依循一個可被模型化的思維步調來考量該接受還是該否決。 若誘惑對象的預期報酬率呈現合理的價值時,一段關係可能因此展開;但若預期報酬率呈現不合理的價值時,這段誘惑恐將被否決。
那上次只把模型推導出來,並沒有詳細談論其中的評價方式。 但我也提到,如果各位觀看此文覺得有趣,其實可以共襄盛舉的把計價方式建立出來的。
不過我得老實說,這模型就算之後我們能建立出計算方法,卻恐怕無法是「客觀的評價方法」,最多只會是主觀且定性的評價規則。 但這也還好,因為就算透過主觀的定性分析,倒也還不至於不能用。 畢竟評價的只要是同一人,用的評價方法一致(如計算規則、與權重設定等)的話,風險標的跟非風險標的兩個價值數值其實還是有相對性以及比較性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也就因為價值是主觀的認定;所以客觀上,可能會碰到當外人覺得兩個標的條件差距很大或甚至很明顯時,但偏偏當事人卻做出了出乎外人預料的選擇。 一個可能性,是源自於當事人非理性折減的部分;但另一個可能性,恐怕是因為當事人在條件評分的規則未必跟我們外人想像的一樣。 比方說,有可能有些條件是非外人可以觀測到的,如臥房裡頭的和諧性? 也可能是當事人非常在意某些特殊特性,而給予那特殊特性極高的權重點。 如財產佔95%的權重、其他條件僅佔5%。 我們外人雖看到她的伴侶建康、高大、樂觀、幽默、還是好人,卻未必知道這些對她而言其實只有5%的重要性。
前幾日無意間看到某友人在其部落格的抱怨。
他的文章是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