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失戀時唯一的處理手法就是停止一切可能讓自己繼續受傷的接觸途徑 ─ 不聯絡、不去想像、不去同情、也不去依戀那個造成你進入失戀狀況的對象;藉此避免二次傷害。 我在本系列的第一集中把這方式濃縮成為十項要點,(可以按此參考:拯救失戀大作戰(一)急救失戀,如何從失敗中存活)。 但請別忘記了,等問題發生才處理絕對是個糟糕的情況,因為這時你只能降低傷害而無法完全排除傷害。 也因此,人其實必須在她/他還沒有進入愛情時就先思考之後如何保有你的愛情;也得在還沒有遭遇失戀前,就根本性的去避免或降低失戀可能的出現機率。
而要做到這點,一個最主要的預防手法就是所謂的「標的物品質改善」。
所謂「標的物品質改善」,指的就是「自我價值的提升」。 透過自我價值的提升,讓第三者誘惑的可超越性降低,並讓自己更容易達到目標對象的戀愛門檻(相關資料可以參照感情的誘惑評價模型 (一))。
但我們畢竟只是凡人,缺點其實是超乎想像的多(Come on,大家最少承認這點吧?),加上大部分的改善手法都不是一蹴可幾的 ─ 無論是心理上、外表上、內在上、或是身分地位上,無一不需要時間來調整與累積。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的做提升工作,我們必須有系統、有規劃、有組織的來做自我價值提升。 最少也要了解哪些是最重要的缺點? 哪些是沒這麼重要的缺點? 又我們該先從哪些事情下手呢? 這是我們得先釐清的,也是這一篇我們要討論的內容。
經濟學中有一個稱為「市場效率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東西。 這東西假設投資者在面對一個標的時,會能有效利用收集到的資訊做出迅速且理性的投資決策。 若以股票市場來看時,當公司賺錢且這資訊揭露時理性投資人將買進,股價也將立刻往上走;相反的,一旦公司賠錢時,股價則一樣反應這價值的變化。
之所以會用「效率」兩個字,在於這假說定義價值變化被察知時,市場會「迅速」朝價值變化的那邊做出反應,以致於「價格」會對應「價值」變化。 而效率的另一個假定在於:所有訊息應該早就反映在價格上了。 也因此投資者應該是沒辦法借由過去價格或是現在的資訊在市場上牟取報酬,價差交易更該完全不可行。
但可惜,實務上並不是如此。 高估的資產總是存在,經濟泡沫從鬱金香交易到現在從來沒間斷過。 原因在哪? 原因在於人並非理性,就算資訊流通再迅速,市場效率還是不可能存在。 也因此,資產永遠可能被高估或低估。
你或許會問:「好吧,市場確實是不太理性。 但說了這麼一長串,效率市場假說跟失戀到底又有甚麼關係呢?」
有,有很重要的關係!
最入門的經濟學都會教一個東西,叫做需求曲線。 這東西是假設在絕對理性的狀況下,一項商品的需求會隨著其價格的變動而產生變化。 一般原則上會假設若價格往下走,需求會增加;反之,若價格往上走,需求則會慢慢減少。 最終價格與需求會達到某種平衡,而每個價格對映到需求的數量則可以繪製成類似下面這張圖。
(上圖,是一個簡單的需求曲線範例。 可以看到當價格在$70元時需求最低,而當價格下降時需求則慢慢增加)
.. 事情幾乎很難只是兩面;黑白之間往往還有寬廣的中間性。 而年紀越長,真是越覺得中間性就越寬廣。
....僅記得是個俄國的哲學家,誰要是知道請告訴我一下)。 他說,所謂有道德感的人其實是報復心最強的人。
(本文開始)
-------------------------
這是某次吃飯時聽朋友敘述的一個故事。
你住在一個新興的社區。
週圍非常荒涼,雖然陸陸續續有些住戶開始搬入,但當地卻還沒太多商店。 社區中僅有三家餐飲店,一間賣牛肉麵,一間賣排骨飯,另一間賣義大利麵。 三間店因為屬性不同,所以各有支持的客戶。 對住戶來說,三家不同口味的店可是很方便的。 反正想吃麵時就去第一家、想吃飯時去第二家、想吃西式的餐點時去第三家。 雖然社區人數還不多,但維持三家店的生意倒勉強還夠。 各家小店為了爭取社區的住戶,也無不卯足了勁。 定期有特價餐點不說,店裡面總是想辦法小心打掃、服務生也總是笑臉迎人。
如果這三間店都是均力敵的話,誰是這樣競爭的受益者呢?
原則上,在這樣的環境下,最受益的應該會是社區的全體住戶。 因為三家店為了搶奪生意,必須不斷的花時間了解市場。 店家需要了解各自產品在現在市場的接受度,並跟隨著市場需求而調整。 如果客人數量少了,那就得了解客人是否對哪些部分不滿意,並需改善、可能是改善口味、可能是份量、可能是價格、可能是服務、可能客人吃膩了需要推出新產品。 但重點是,商家為了滿足自己(讓自己賺錢)得非常貼近市場,得不斷的滿足外在的需要。 最後得益的一定是消費者;而消費者得益,事實上也就代表最有競爭者的得益。
「一隻看不見的手」 (an invisible hand)是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所描述的市場力量。 消費者會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來做購買決策;而商家則根據如何讓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來定生產或是銷售的決策。 於是市場走向會根據兩方的供給與需求、根據價格與價值自動調整;而資源(物品或金錢)就好似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著大家朝著最有效率的方向流動。 這也是整個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主要論述基礎。 這部分應不難理解,且我相信大部分的讀者應該也都多少聽過「一隻看不見的手」的相關論述。
這是最近還滿流行的一本書,本來我其實沒有買的打算。 畢竟在書店翻了翻,覺得好像是本勵志書,而我一向對於勵志書沒太大興趣。 所以翻了翻,又把它放回了書架。
後來某天,我一位尊敬的老師,居然在Email中介紹我去看這本書。 說他看完覺得很不錯,而且強烈建議我也應該要看過一遍。 訝異之餘,但畢竟我一直很相信他教導的很多理念,他也對我過去一些思想性的改變給過很多幫助,所以我就去書店把這兩本書買了回來。
(一本是秘密、一本是心想事成的法則)
書看完後,其實跟原來大略翻翻所得到的印象是很接近的。
大意其實就是這段話:「正面的思考,隨時感受喜悅與散發愉悅的氣氛;如此,世界會往好的狀況轉變。」
上篇寫到,失戀這種事之所以會讓人傷心、痛苦、甚至「深受打擊」,並非是因為實質上有甚麼無法彌補的利益損失,而多是源自於「情緒層面」的傷害。
而這些情緒層面的傷害彙總起來大致可以整合成下面三項:
這次我們就來好好談這三項狀況對任何人的可能傷害。
關於自我評價的打擊
不管一個人的過往是以多麼健康的形式長成,對於自身一部分的評價終究免不了是源自於別人怎麼看待我們。 就算自己再美、再優秀、再聰明、再有能力,時而不時我們都會懷疑自身在別人眼中到底是怎麼樣。 是比自己想像的好? 是比自己想像的糟糕? 就算我們對於自己有著足夠的自豪感,但萬一週圍人們都用譴責的眼光看待我們時,長期下來也會讓我們懷疑是否「實際的自己」其實是很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