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或許算是「人生是一場持續的交易 - 如何正確地交換,決定你我的成就」那篇的延續。
上週末在家又看了一次蝙蝠俠-黑暗騎士。 看到幕後花絮時,倒是有些感觸。
幕後花絮其中幾段談的都是劇組人員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 其中一段說到,電影中幾乎的飛車追逐場景都是在芝加哥的市區拍攝。 可是市區不可能讓你把校車撞入大樓、不可能讓你用蝙蝠車把聯結車頂上高架橋爆破、更不可能讓你把蝙蝠車撞破橋墩並爆炸。
看到Bryan在「1杯拿鐵換10年投資心得」一文中提到要「名」還是要「利」,先想清楚,只能選一條!的論述,讓我忍不住又想狗尾續貂一下。
我自己其實一直也有類似的認知。 覺得每個人,尤其在25-30歲之間,其實都應該要抽個時間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要甚麼」。 好吧,就算「自己要甚麼」是個很難想的議題,起碼也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不要甚麼」。
上週談了有脾氣的拉麵店。
本周想延續這話題來討論另一個看似無關的問題,也就是「經營的關鍵到底是甚麼?」如果不是脾氣、理想、或理念的話,那到底該是甚麼東西呢? 讀著這篇文章的你,搞不好心裡也想過哪天要開間公司或弄個小店甚麼的。 但要做這樣的事情,最關鍵的條件到底是甚麼呢?
說起來,想「做出世上沒有的商品」是很多人心中認為的關鍵。早期我跟同學朋友都這麼堅信著,以為那就是唯一的致勝點。當時我們曾想過幫人做網頁、開發軟體、進口商品、開行動咖啡廳等,還一度從馬來西亞進過羽毛球拍上網去賣,但不過都沒有甚麼突破。還有幾位同學十五年前就想創業,卻因為找不到自認夠關鍵的好東西,所以講了這麼多年都沒行動。
日本節目很喜歡做特色料理店的介紹。
尤其他們對於有怪癖、有堅持的店主特別青睞。 有一次看到在介紹那種非常有個性的拉麵店老闆,他會為了湯頭煮不好而不開店。 畫面上看著在寒風刺骨下著雪的傍晚店門口排買了人。一個像上班族的年輕男人對著攝影機說:「東西滿好吃的,我之前跟我老闆來這出差時吃過一次;今天也是跟我女朋友從隔壁的城市過來的,可是不知道會不會開門呢?」 旁邊的女朋友接口說:「是啊、是啊,今天好冷呢!要是不開店的話、可就傷腦筋了啊!」
主持人訪問他們時每個人都不知道今天到底會不會開店。 結果呢,大家排隊了老半天,最後剃個光頭一臉兇相的老闆出來對著客人大吼:「回去吧、今天湯頭不行,請改天再來。」然後外面的人滿臉失望、三三兩兩離開。 從採訪的畫面來看,這樣的情形似乎常常發生,一連好幾天不開張都是常見的事情。 主持人說:「真是了不起的店主啊! 對於作品的堅持與固執真讓人動容!」
固執的讓人動容嗎? 或許是。 但這堅持到底是否有意義呢? 我倒不完全確定…
PM的工作一大部分是規劃與思考,去讓專案順利、提報問題、示警。 而不是拉著一堆人搞得很辛苦,弄得哀鴻遍野。這是甚麼樣的邏輯思維呢?
最近被奇怪的「粉絲」纏了上而讓我覺得非常的困擾。
哈,我知道你可能會想,這恐怕是我這個中年男人自以為是的狂想曲,但我可還真沒這麼狂妄自大。 雖然也曾經碰過幾次女性主動示好的經驗,但這還真是第一次變成這麼困擾的狀況。 困擾並不是因為對方太過熱情、也非因為對方長相不若林志玲;而是對於這位粉絲小姐那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無法解讀我客氣態度背後無奈所產生的驚訝與疲累。
是,驚訝與疲累!
比方說,她曾經選在某個第二天要上班的晚上十一點四十五分打了電話過來。 我刻意選擇不接假裝當時已經睡了。 結果沒想到沒人接的狀況下,她還又撥了第二通。 第二通當然我還是不接,但沒想到半個鐘頭後,也就是半夜的十二點十五分,她還又鍥而不捨的打了第三通。
這是前兩天在聯合新聞網上翻到的文章,談的是職場品格。 我個人也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東西;其他包含思維、態度、人格特質也都是我優先關注的點。 反而技術能力跟學歷我並不太看重.... 但後來發現,年輕人的思維還真的反過來,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喔!
「七年級」這一代學歷高,平均每三位就有兩位是大學生,每七位就有一位碩士生,但對未來工作卻充滿焦慮。今天一項「高失業時代,大學生準備度」調查指出,高達九成六受訪學生覺得,職場是競爭激烈的戰場,但有近九成認為教育裡有嚴重產學落差,即使有高學歷也沒信心。
企業不斷裁員,不少新鮮人也擔心自己「畢業即失業」。天下雜誌最近對三千六百多位大三、大四學生作問卷調查,發現一旦走出教室,許多學生害怕在職場「滅頂」,近九成的受訪學生承認對未來要應付的職場競爭感到焦慮,高達九成六也認為,職場競爭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