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團圓」並不存在?為什麼「陰影」也是一種力量

真正的「團圓」並不存在?為什麼「陰影」也是一種力量

中秋節時,我受一位朋友邀請參加一場座談會「那些不被理解的團圓:不只月餅的中秋節」,並且擔任其中一位分享者。

我必須說,這實在是個非常勇敢的舉動:把一群都有家累的人,在一個傳統上看來應該好好回家團圓的節日裡,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談「為何我們其實不一定要回家過節?」但也多虧了這次的經驗,讓我重新把自己在心理諮商領域上的學習做了整理。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團圓」這件事情有什麼新的意義?我想起一對母女的故事。

有一位女性朋友,才不過三十多歲,就反覆地嘗試自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和她的母親前來和我開啟一段家庭的會談。

這位老媽媽相當有趣,才坐下來沒多久就告訴我,女兒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都是那個沒良心的男人害的。

我問老媽媽,沒良心的男人指的是誰?

老媽媽露出一副不屑的眼神說,就是二十多年前外遇離家的丈夫——也就是這位女性朋友的老爸爸。

雖然這對夫妻已經將近二十年沒見面了,但老媽媽還是將話題落在數落離家丈夫上好長一段時間:他劈腿啊,我眼瞎啊,外面那個死狐狸精啊……老媽媽在罵她的前夫時,她女兒在旁邊一動也不動。

我看老媽媽話匣子一開,絲毫沒有想要停下來的感覺,突然靈機一動,將旁邊一把空著的椅子拉進我們三人的小圈圈裡頭來。老媽媽被我的舉動嚇到,嘴巴說話的速度稍微慢了下來,於是我說:「好像這個沒良心的男人已經離開你們母女好長一段時間了,可是從妳剛剛的談話裡面,我覺得他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老媽媽聽我這麼說,嘴巴張得大大地回應:「那不就看到鬼?」

我說:「搞不好,他的鬼魂就一直飄在你們中間。」

老媽媽說也幽默,反應極快地答說:「那還得請張天師拿桃花劍來斬鬼才行。」

後來,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談話,我們才得到一個結論:或許那把用來斬鬼的桃花劍,不是在張天師身上,而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團圓的真實面貌

談起「團圓」,我們常常會望著那些懸在自己心頭上的空椅子,指責是哪些人害我們的生命不夠圓滿,但話說回來,其實也是我們不願將那把空椅子從已經不屬於它的地方撤去。逐漸地,我們變成一個將自我掌控力都送給別人的人,朋友、同事、伴侶、孩子、父母……隨便一個親近的人都可以左右我們的心情。你怪他們對你情感勒索,卻又自願地把自己的脖子送進他們的繩索裡頭去。

好了,所以心理學裡頭有了「界限」(boundary)這個名詞,很多人解讀成是「要和不利於你心理健康的人保持距離」。當然,如果你是自制力極好的人,可以說切就切、說斷就斷,那當然無妨。但我大部分看見的,都是帶著遺憾和破碎而分離的關係:你明明已經離那個人十萬八千里遠了,卻還是不自覺地用各種方式惦記著他:對,就是那些離開的王八蛋,害我們的生活不夠圓滿!

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根本不用發生過什麼事,我們的心理上本來就是一種不夠圓滿、不可能圓滿的狀態?會不會所謂的「圓滿」根本就是一種小孩式的幻想而已?

我們來看看下列三張照片:


有人可以認得出來這是什麼嗎?今年暑假,我到舊金山參加了一場分析心理學的短期進修,這三張照片是榮格分析師Dr. Lauren用來描述「自我」是如何發展的歷程。

有人猜到了嗎?是的,這是胚胎受精的畫面,第一張照片是一顆完整的卵子,第二張照片是精卵和合的瞬間,第三張照片則是細胞分裂的發育過程。(我學自然科學的朋友評論說:這一定不是自然受精,沒有那麼直……)

剛看到這三張照片時,我心裡感到非常震撼。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年代,不管學心理學、或不學心理學的人,幾乎都在喊「人生要完整」這件事。可是,明明精卵和合才稱得上孕育了一個生命——也就是說,生命最初時期的完整,早在我們形成一個胚胎時就被兩個「相異物」的結合給打破了,我們雖然一直在盼望著獲得完整(團圓),卻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達到真正完整(團圓)的境界。

類似的概念,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早就說過了:「當陪你的人要下車,即使心懷不捨,也該心存感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陪你的人註定都會下車嘛!所以真正的團圓根本就不存在。

讓我再用更白話和直接的語言告訴大家:這輩子我們要追求實質上的圓滿和完整,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身而為人,本就是兩個相異的客體所結合而成的;我們各帶著相異物的一半血緣,也勢必在矛盾的感受當中浮浮沉沉。

這就是三張照片所說明的,我們心裡的「自我」發展歷程,就像一個生命孕育的過程一樣:從「整合」到「去整合」(整合被打破),最後是「再整合」。

所以人生就變成這樣:小時候什麼都不懂,吃飽、有玩具拿就覺得很快樂(整合),被父母責罵時就難過得不得了(去整合),被媽媽摸摸頭又變開心了(再整合),但下次被罵時又開始覺得自己一定不是父母親生的(再次去整合),爸爸拍拍你的肩膀後又覺得事情好像沒那麼嚴重(再次再整合)……
  
「去整合—再整合—去整合—再整合」就是我們人生需要適應的心靈公式。

所以我們再回到老媽媽和自殺女兒的故事。為什麼這個女兒要反覆自殺呢?

因為她心靈「去整合—再整合」的過程,不斷地受到母親「去整合—再整合」的干擾。事實上,不只這個母親失去了丈夫,這個女兒也失去了父親;不只這個母親需要平復自己的心情,這個女兒也需要平復自己的心情。

但一直以來,顯然母親因為沉溺在自己的情緒中,而無法真實地看見女兒的心情,再加上這個母親無法維持過去和此時此刻的界限,所以每當她怨起那個離家的前夫,就會也罵起身旁這個長得很像前夫的女兒:「妳就是跟妳爸一樣……」

從過去到現在,這個家庭之所以殘缺、無法圓滿的原因,並不是那個離家出走的沒良心的男人,而是沒有勇氣拿起桃花劍斬斷鬼魂,和自己的內心團圓的老母親。

而這也是我學心理諮商十幾年來最大的體悟:團圓不是人跟人的,而是人跟自己的,並且這個「圓」怎麼團都會有一個缺口。那是生命最初,就被相異物質打破的衝突。

人怎麼跟自己團圓?化生命陰影為內在動力

我們要感謝這種相異物質帶來的衝突的缺口,用心理學的語言,我們稱它為心理上的「陰影」:也就是不被自己接納的那一面。通常,這會讓我們人生遇上了某些人、某些事物時,感覺到渾身發抖的憤怒、激動,或是有些哀傷……

但心理學裡頭又有一句話說:「陰影也是一種力量」。

於是,倘若我們用大人學教我們的公式思維來解讀這段話的實際做法,就成了這樣:陰影的力量 = 情緒覺察力x 對手的行動分析

是的,要把那些討人厭的時刻(陰影時刻),變成讓我們和自己團圓的心靈力量,你可以這麼做:
1.    覺察自己的情緒有多強大。遇到情緒時,不要逃避。找一個可以獨處的地方,如果你在公共場合,就去找一間廁所,透過深呼吸來問自己:我剛剛的感受是什麼?生氣?難過?難堪?尷尬?委屈?……
2.    分析對手(也就是你情緒發作前那一刻所遇到的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臉上表情是什麼……而這些和你情緒發作的關聯是什麼?

這是我自己學心理諮商後,一直保持的習慣,也是我自己在接受心理分析的過程中,一直被治療師訓練強化出來的習慣。當你將上述兩個問題想透以後,心理位置上會多出一份「理解」,這份理解包括:原來我在意的點是什麼?以及,原來對方可能沒那個意思。當你不斷練習這件事,當你情緒浮現出來後,更有興趣的會是自己到底怎麼了?而突然就不太在意對方做了什麼了。

這個過程,就容我把它稱為「和自己團圓」吧!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許皓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所博士,中華民國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督導,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專長為人我關係心理學、深度心理分析,並擅長將心理學引用至各種問題情境與場域,由於授課語言清晰易懂,長期為國內諸多企業組織、學校受歡迎的講師,亦在媒體上分析各種問題的心理歷程。曾著有《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商業周刊)、《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如何)、《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