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收穫,就別灌溉雜草

要收穫,就別灌溉雜草

最近和家裡的一位小朋友聊天,談到了畢業求職的話題。小朋友有點沮喪,他覺得自己沒有台成清交的名校招牌,念的也不是一般認為的熱門科系,我說了一番鼓勵他的話之後,他看起來好多了,這也讓我想起三四年前,擔任PMP講師時和同學的一番討論。

隱約記得我在課堂上提到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的專案管理手法,中午和大家一起吃便當,有人聊到宏達電股價大漲的新聞,有位同學就一副悻悻然的樣子,把筷子一放就開砲了:

「老師啊,你說的那些國外的案例老實說在國內意義不大,當PM的在台灣就是打雜啦,不會有什麼發展的!」

「那你覺得在國內做什麼才會有發展?」我有點不爽,想要反將他一計。

「我跟你說啦,做什麼都沒差,有權有勢比較重要。你看宏達電現在紅了,誰賺最多,就是王雪紅,還不是因為他有王永慶這個老爸!」

他一說完,整個場景瞬間凝結,不管是咬著排骨的,還是含著滷蛋的,每個人都靜靜望著我。我老早忘記當時的回應,總之,我沒能把這個沮喪的氣氛給扭轉過來。我當然頗不認同這位同學的看法,但卻也找不出他哪裡說錯了。其實這不是個案,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被迫面對這類「憤世嫉俗」的情緒,有時是上我課的同學,有時是客戶的員工,有時則是部落格的讀友。幾年下來,我也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再讓我遇到當年那位同學,我會怎麼回應他。

說「憤世嫉俗」也好,說「沮喪失落」也罷,我其實是完全了解這樣的情緒,因為我自己經歷過一段很墮落又自暴自棄的日子,現在想想挺好笑的,但當時的我可完全笑不出來……

========= 時光回到1997年分隔線 =========

剛進碩一,我是研究室裡大學成績最差的一個,或許是老師的偏見,也可能是我真的程度不夠,總之我是每天待在實驗室最晚的學生,卻也是被老師K得最慘的一個。後來,又被交往了四年的女友劈腿(她的新歡還是熟人),導致心情消沉,不但預官考試落榜,整天一副死人樣,自然也被指導教授K的更慘了。精采的還在後面,那年端午節,我租的套房半夜發生火災,我從睡夢中驚醒逃竄,全身只剩下身上穿的T-Shirt和短褲(緊急到連皮夾鑰匙都來不及拿),所有的家當不是燒成焦炭就是泡在水裡,其中包括一台騎不到1000公里的全新125機車,還有一台屬於我們研究室,專門用來控制儀器的筆記型電腦,裡面剛好存了我過去幾個月蒐集的實驗數據。

我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景象,我匆忙跑下樓,光著腳丫跟樓下幾位圍觀的群眾,一起欣賞自己贊助的煙火秀。先是窗簾起火,接著窗戶爆炸,然後帶著火花的碎玻璃從天而降,路人驚呼閃避。經過了這麼多慘事,最後竟連住的地方都燒掉了,我的心情與其說震驚,沮喪,還不如說是一種詭異的亢奮。隔壁鎖店的老闆也是圍觀群眾之一,記得他跟我說:「那不是你家嗎?啊!你怎麼還笑?!」

========= 時光回到2011年分隔線 =========

可想而知,那段時間我的心情down到谷底,而且開始「為他人的成功找理由,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同門師兄弟實驗順利,我覺得是來自於老師的支持和偏心;同學考上預官我沒考上,是因為他們實驗室太閒了,才有時間準備。至於女友移情別戀,當時心中想的話,礙於尺度此處不便打出。總之,是這個大環境對我不友善,衰神上身,我現在做什麼都沒有用。除了開始喝酒,我也染上抽煙的習慣,空閒時我把自己鎖在家裡,開始看一些帶有灰色的小說。我當時對村上春樹筆觸中那種淡淡的哀愁相當著迷,後來也開始讀三島由紀夫,眾所週知,這位作家後來以切腹自殺結束一生,讓他作品中那種「幻滅性的悲劇美學」更增添了無以倫比的說服力。

文字可以讓人沈淪,也可以讓人覺醒。那時灰暗的心情,反倒讓我靜得下心來讀些西洋哲學的東西。我把老爸給我的一本尼采語錄翻過,又讀起了祁克果、卡謬、沙特還有西蒙.波娃的大作,他們幾位的思想讓我顫動不已,也讓我擺脫內在情緒,試著從外部的觀點來檢視自己。其中「存在先於本質」的概念,或多或少塑造了我現在的人生觀,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世上除了人以外的所有事物,都是本質先於存在。比方說一把剪刀,還沒出工廠就已經被決定了它的用途和特質,幾乎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的小Baby),也都是順應著本能來決定行為,花豹會追逐羚羊,藤蔓會向上攀爬,都是他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之前就可以預期的。但唯有人類,是「存在先於本質」,我們被賦予了自由意志,然後被拋到這個世界來(存在),卻未被設定任何指令(本質)來引領我們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常會迷惘,會恐懼,會覺得孤獨的原因。

以上幾位哲學家和他們的概念,常被歸類為所謂的「存在主義」。其實是什麼主義對我來說意義不大,但我從中卻得到一個很寶貴的結論,幫助我走出了陰霾: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人生,最關鍵的課題不在「你是什麼」,而在你如何「定義」自己!

這也正是為何多數的教育學者一再強調「正面鼓勵」與「自由發展」對小孩子的重要性。一個從小常被打擊的孩子,多半會把自己「定義」成一個遜咖,在這樣消極的自我暗示下,長大極有可能真成為一個Loser。相反地,從小被激勵的孩子,則會充滿信心,積極進取,自然成功的機會也高。事實上,也的確有科學實驗提供佐證:

哈佛大學兩位心理學教授Robert Rosenthal和Lenore Jacobson在1966年提出了一份非常有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是針對一群小學生還有他們的老師進行的實驗。他們到了班上宣稱給大家進行智力測驗,測驗做完後,他們跟全班宣布其中有幾位小朋友資質突出,會在課業上有優異的表現。事實上,這幾位「資質突出」的小朋友根本是兩位教授用「電風扇」吹出來的,也就是隨機選取。但所有的小朋友包括老師在內全都蒙在鼓裡,有趣的是,這幾位被選出小朋友,後來真的在班上成績優異,連原本成績不好的人也都突飛猛進。這實驗告訴我們,人的表現會和自己與旁人的期待產生連動,簡單的說就是:You will get what you expect!(所望即所得,)

不過,可怕的是,相反的狀況也適用。我在王溢嘉醫師的書裡看到一個案例:

有個非洲部落因為某種原因嚴禁族人吃野雞,並警告族人食用野雞會遭致厄運與死亡。結果有個部落的年輕人到外地旅行,接受朋友宴席招待,朋友再三保證這不是野雞肉,他也就大快朵頤一番。大概過了幾年後,這朋友不知為何告訴那年輕人說,其實那天吃的是野雞,這年輕人立刻臉色發白,全身發抖,結果當天就死了。

醫學上對此的解釋,是因為恐慌造成的迷走神經失調,導致休克致死,但就心理學來說,人的確會因為自己真心相信的事情,而連帶影響行為,甚至影響生理。這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Self-Fulfillment)。棒球選手打擊前,用球棒指向外野,結果真的打出全壘打,與其說他會預言,不如說他散發這種堅強的信念,帶動了自己全身上下的神經,也影響了對方投手。我在國外工作時,有位主管曾寫了一篇「未來的新聞稿」貼在牆上,內容是我們這個專案因為大成功而接受專訪,裡面還有每位成員的回應,寫得跟真的一樣。他的目的就是讓團隊建立起必勝的信念,這樣的方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去年爆紅的電影Inception(全面啟動/盜夢空間),當中男主角提到一段很有深意的話。人的念頭(Idea)是比病毒還要厲害的東西,即使是心中一個小小的Idea,也會像種子一樣成長茁壯,最後掌控這個人的一切(片中男主角的妻子就因為有「死亡是唯一出路」這樣的念頭而走向自殺)。我們的心裡要埋下什麼樣的念頭,人生要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還有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事沒人能幫我們決定,得靠我們自己來下定義!

其實有件事情說來矛盾,我發現會「憤世嫉俗」的人,往往都是聰明、有企圖心的人,否則也不會像一開始提到那位同學,不但花錢來上PMP的課,也認真研究企業家的背景(我一開始還搞不清王雪紅是誰),反而真正不在乎的人,根本不會有任何情緒。會這樣的原因,多半是在生命中遇到了挫折,對未來產生了迷惑,基本上跟當時「女友兌人走、半夜火燒厝」的我有一樣的心情。如果還有機會遇到他,我想告訴他的是,王雪紅的成功跟王杯杯到底有多少相關性,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事實上也不重要。如果想要成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心底保留所有對成功有幫助的想法,去除那些沒有幫助的負面念頭。就像農夫種田一樣,播下好的種子,除去無用的雜草,這樣才是通往豐收的道路,你覺得呢?

 

本文已授權城邦出版社,收錄於【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城邦聯繫。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