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 Gogoro 畢業一年了!那些年從新創怪獸學到的那幾件事

我從 Gogoro 畢業一年了!那些年從新創怪獸學到的那幾件事

2014 年年中,我正在美國爾灣出差,接到了一通來自台灣的電話,電話那頭是一位素未謀面的 Adecco 獵頭,她問我有沒有興趣離開咖啡業界,有沒有興趣加入新創?我還沒來得及回答,她就敏捷地切入重點:「第一、它們是電動機車,但不是傳統充電那種,有殺手級應用,而且 Management Team 大有來頭;第二、他們給人的薪資預算很高……」

一個月後,我跟小主管面試,他遊說我說:「你的下半輩子,要繼續賣咖啡,還是改變世界?」

42 天後,我跟行銷副總面試,他說:「我們第一個面向世界的實體門市,叫做『全球體驗中心』,會開在台北市的一級戰區、熱到不行的熱點,一個讓你沒有理由說沒有人流的絕佳地點。」

47 天後,我跟業務副總面試,我記得他似乎不曾露出微笑過,而是不斷刁難我過去沒有相關的門市管理經驗,卻在面試尾聲時自信十足地分享:「我們要做的是全世界的生意,從台灣伊始,出海,是遲早的事情」;

30 分鐘後,我被帶到另一個會議室,Gogoro 創辦人暨執行長 Horace 坐在我面前,開始描繪這個能源科技新創的宏大願景,講完了他的願景,他問我:「Elvis,那你的夢想是甚麼?」

這種理想題我早已有準備,便胸有成竹地回答:「我想引用之前看中國歌唱比賽節目《中國好聲音》時,有位歌手的話 ── 『我沒有夢想。我專注於做好眼前的事情,夢想會自個兒朝我走來』。」

我自以為是地又重複了一次:「我沒有夢想。我專注於做好眼前的事情,夢想會自個兒朝我走來。」

Horace 看著我的眼睛,過了大概三秒鐘,用帶點不可思議、難以置信的語氣說:「你怎麼可以沒有夢想?」

2015/1/19,33 歲生日後隔天,我到 Gogoro 林口總部報到。

2015/3/30,Gogoro 全球體驗中心在信義威秀開幕,柯文哲市長、Horace、一群政商界 VIP 以及近百位媒體記者湧入門市,像蝗蟲過境一般,我們正式宣告面向全世界。

2015/10/1,我完成了在門市的階段性任務,轉往總部行銷部門,正式開啟「用戶社群經理」的奇幻旅程。

2021/5/7,是我在這個充滿夢想與活力的組織的最後一天。離開公司當下,我換上了慢跑鞋,直接從南京復興站跑向大直河濱公園。那一天,陽光燦爛奪目。

我在最年輕氣盛的而立之年加入了 Gogoro 。

還記得,加入公司的前兩個月,我都不好意思提起公司名,因為聽者總是會答腔:「 Google? 還是 GoPro? 」

還記得,跟再前一份工作的老闆提離職時,他跟我對賭說我撐不過一年,沒想到一年、兩年……到了第七年, Gogoro 不但成為我最長的工作經驗,也是我職涯歷程中收穫最豐碩的地方。

曲終非得人散,但天下確實無不散的筵席。2,298 個日子,強佔人生 15% 的歲月,有悲歡,也有離合;有悲涼,亦有狂喜。這份工作帶給我大量的驕傲以及大量的挫折;不可能被取代的經驗以及滿出來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與學問。每一天,我都充滿了感情或能量投入這份差事,不免起伏跌宕,但都由自己概括承受。 Work 的中文可以翻譯為「工作」,但我更想要翻譯成「作品」。我從來不想要只是朝九晚五得打卡上班,而是想盡辦法把每一個專案、每一個任務、每一個交辦做出不一樣的風貌,即使無法看到最後,至少成績單是有的。

我在 Gogoro 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與之共舞,感觸良多、教訓無數,這邊,也想分享幾件寶貴的事情,給所有大無畏的、傻裡傻氣的、憧憬新創的你(妳):

有機會的話,趁年輕、趁早趁肝還新鮮時,加入新創公司

加入Gogoro 前,我的前三份工作分別是統一企業(本土公司)、雀巢(跨國企業)與 85 度 C(家族企業),Gogoro 屬於新創 Start-Up ,等於是我親身經歷的第四個公司型態。

走過這趟路,我會鼓勵每一個年輕人趁年輕時加入新創團隊,畢竟真的是「一年磨十劍」。新創最缺的一是時間、二是人才、三是錢,換言之,要如何在「時間緊湊、人力匱乏、資源(預算)不足」的條件下想辦法解決問題、創造業績、整合資源,光是這一點,就是非常好的磨練。在大公司相對可以慢慢來;分工細密,可以找得到前輩協助;又規劃有一定的年度預算,這撞擊出來的節奏跟火花跟新創公司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曾經在某一年跟同事合辦 IG #Campaign,簡單來講,就是要鼓勵 Gogoro 車友產出大量的 UGC ( User-Generated Content ),在 IG 產生洗版效應,而我們的成本不過就是每月抽出 3~10 位的車主,提供小額贈品,最終每個月可以轉出上千篇 IG 貼文,成效驚人;我也曾跟「欸你這週在幹嘛」這個知名 YouTuber 合作過影片,以不到一萬塊的成本請他們拍攝一支「Gogoro 交車的影片」,創下了 160 萬的觀看次數。當然,中間有很多的執行細節跟人力成本就不多說了。

二、「別丟⼈了,你的努力不值錢 。」

「別丟⼈了,你的努⼒不值錢 。」是《你以為的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已》這本書裡的一句話,用比較極端的口氣陳述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作為一個職場工作者,偶爾會有的「受害者心態」是: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你還覺得我做得不好?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你還要刁難我?

我都這麼努力了,你真的看不見?

在某些傳統公司裡,「努力」可能真的被看見,「努力」可能真的被誇讚;但在新創公司,如果「努力」而沒有做出成績,或者「努力」卻無法產出高品質的成果,那「努力」幾乎是無足輕重的。其實,這件事也沒有這麼不可思議,主要因為「結果」是具體的,可以被視覺化或數據化,而「努力」不行。

成功的異業合作可以看到爆衝的點閱數字;而你口中「很努力進行異業合作」,只看到一個滿頭大汗的中年男子;

成功的實體活動可以看到 3,500 個參與人數以及 10 篇千讚的貼文;而你口中「很努力進行實體活動以及貼文撰寫」,只看到一隻跑來跑去的無頭蒼蠅以及案牘前絞盡腦汁撰寫文案的背影;

成功的車輛週邊商品可以看到業績;而你口中「很努力進行一連串雜七雜八的前置作業」,只看到一個抱著樣品汗流浹背的中年男子。

你在 A 公司取得的資源是難以跨域移轉到 B 公司的,休想「帶著走」

我在Gogoro 擔任用戶社群經理長達五年,攜手同事跟數十萬車主創造難以抹滅的事蹟:

還記得,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的快閃台北橋;

還記得,2018 年號召 1,303 位車主一同創下「最大規模電動機車遊行」的金氏世界紀錄;

還記得,用數百台 Gogoro 點亮聖誕樹、台灣、 + YOU GO! TAIWAN 、大車頭+台中 等圖案的感動;

還記得,兩年前環島淨灘時 40 度的體感溫度與那等同於 56 座足球場面積的 5 座沙灘上滿是飆汗撿拾垃圾的車主;

還記得,2019 年年底與貝殼放大及《博恩夜夜秀》合作;

還記得, 2020/6/7 ,靠全台車團力挺,一週內生出 8 地共 1,500 位車主參加的後疫情時代首發活動;

還記得,用真心締結關係,結交朋友,讓用戶社群沸沸揚揚。超過 100 場車主自辦活動,各場參與人數規模不一,從 20 人至 2,000 人都有,多場活動更體現「寧靜快閃」、「淨灘愛環境」、「愛心送暖」等社會正面影響力。

還記得,以英文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先生簡報 Gogoro 用戶社群的影響力;

還記得,擔任傳教士,演講「Gogoro 社群行銷案例與戰法」相關題目,通算共累積 67 場,為品牌創造出感動人心、柔軟有味的形象,演講對象橫跨產官學界,包括銀行、人壽、 FMCG 、 3C 商場、新創公司等企業內訓、勞動部、工研院、財政部等公部門,及政大、淡江大學、台師大、中正大學等大學。

但是,那都過去了,也結束了。我們在當時之所以有強聯繫,是因為基於同樣的價值觀,擁有同樣的商品,說著同樣的語言。當時也許無話不談,離開後卻尷尬不已;當時也許互許終身,離開後卻形同陌路;當時也許真心對待,離開後卻不如懷念。

總的來說,在某時某刻、某個時空背景下所創建的偉大社群,還是依附在那個品牌理念、公司價值觀、以及產品上,要想把社群帶到其他產業,驅動他們產生行動,不可能。別硬著想做點甚麼,結果可能不堪入目。留住美好回憶,即可。

同樣的道理,無論你在 A 公司取得任何資源、人脈、成績,我建議不要癡心妄想說換個地方還可以不費力地如法炮製,畢竟換了場域、公司、品牌,世界是不可能一樣的。你的經驗跟方法論可以延續,但到 B 公司實際操作時,換個腦袋重啟爐灶吧!

換位思考,風景會截然不同

穿上對方的鞋子「換位思考」想事情,是陳腔濫調,但在新創產業裡確實是遇到一些情境時很好的出口。在 Gogoro 時,我們經常為了要救業績有很多 SOS 的需要,有時候會是老闆們決策完後,找我們一群中階主管進去談,確認邏輯上有沒有問題,執行上會不會有重大瑕疵,我們這群中階主管確認無誤後,就會向下派工。

一般而言,如果有足夠的前置作業時間,下面的 Team-Members 都會戮力跟完,但事實上,通常都「不可能有足夠的前置作業時間」,曾經就有個超大型的 SOS 計畫在一天之內定案,然後要在五天後上線,這中間甚至卡了個週末,被指派的 Project Owner 要在極無理的短促的時間內完成:文案撰寫、活動機制確認、請法務確認活動辦法、Brief to 跨部門至少五個單位、Brief to 設計師、Brief to 第三方活動公司、自媒體跟外部媒體的溝通計畫等,我記得那時候被指派的同事反彈非常大。後來我們繼續向前是因為如下的對話:

「要做這個 SOS 計畫你認同嗎?」我問。

「廢話。認同啊。廢話。」同事回答。

「這個 SOS 計畫你覺得可以救到業績嗎?」我問。

「廢話。應該會對業績有幫助啊。廢話。」同事回答。

「所以純粹是因為時間太緊繃的關係?」我問。

「廢話。難道你不覺得時間很趕嗎?為什麼每次都這麼急就章?」同事回答。

「如果可以,請你盤出所有要做的事情,並依據先後順序排列一下,我答應你,盡我的所能提供內、外部的資源幫助你完成這個案子。有必要拉其他部門的同事來協助我也可以去跟他們主管說。」我這麼建議。

「嗯嗯,好吧……。」同事回答。

「我是這樣看的。這個案子如果奏效,整個公司獲救,而你是最大的贏家,打考績時我會幫你提這個戰功;如果不幸沒成功,你也不至於被究責,畢竟這是上面的決策,他們指派下來的。」我說。

「嗯嗯,了解……。」同事回答。

「如果可以。請『換位思考』一下,這個案子的預算是 3,700 萬,上層在一天之間預估出成效、成本,做完 Business Simulation 後,決定這樣子幹,我覺得很有 Guts,壓力最大的不是你我,是他們。如果他們有這樣的勇氣,我們支持他們吧,好嗎?」我喝了口水,又重複了一次剛剛的觀點,「這個案子如果奏效,整個公司獲救,而你是最大的贏家,打考績時我會幫你提這個戰功;如果不幸沒成功,你也不至於被究責,畢竟這是上面的決策,他們指派下來的。」

五、不該你的就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

我在Gogoro 宣布以 SPAC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借殼方式在美國上市的前三個月離開,手上的股票選擇權也灰飛煙滅。不該你的就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我曾經寄託著能跟著Gogoro 出海到巴黎或者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但我最終沒堅持下來,但其他堅持下來的前同事們,後來搭上了出國的班機。不該你的就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這是我自己沒選擇好。

我曾經努力爭取內部轉調的機會,但始終未能如願。不該你的就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我有自己的選擇,但別人當然也有選擇你的權利。

拿掉Gogoro名片,我還剩下什麼?

離開 Gogoro 的幾個月前,一位公司高管跟我聊天時,說:「我們今天能有一定的小成就,很大一部分是來自 Gogoro 這個平台,或說光環,或說,名片。」「如果有一天,離開這間公司,拿掉 Gogoro 名片,你還剩下什麼?」所以,此時此刻的我,「拿掉 Gogoro 名片,我還剩下什麼?」我相信,帶不走名片,我帶走了所有懾人的經歷;帶不走平台賜予的資源,我帶走了寶貴的人脈與支持。

所以,拿掉 Gogoro 名片,我還擁有什麼?我的答案是:我得以擁抱了從此以往植入體內的 DNA ── 關於「改變世界的願景、愛好潔淨能源、信奉油轉電、相信動員社群可以發揮社會影響力、相信真誠可以擊敗污衊、新創的靈活以及從零到有的經驗與 mindset 、以及解決千奇百怪的問題的能力」。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Elvis Lin

目前在餐飲新創擔任營運總監。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畢,曾於 BBC 與美聯社實習,卻從未擔任一天的正職記者。過去 5 份工作皆任職於知名企業:統一、雀巢、85度C、Gogoro 和恆隆行。他是 Gogoro 首批開疆闢土的員工之一,前後 6.33 年,先在其首間實體門市 – 信義全球體驗中心擔任總店長,後成為 Gogoro資深車主社群經理,透過線上跟線下操作,轉動用戶社群,產生大量行銷內容與媒體效益,並創造正向改變,引領 1,303 位車主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更曾以英文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作為公眾演講狂熱者,生涯累積超過 159 場演講或訓練,也在 104, 1111, Yes123, Sofasoda 等擔任職涯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