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手環跟智慧手錶跟我們部落格的主軸雖然乍看沒什麼直接的關連,但我之所以會想嘗試這類商品,其實是希望能用在「個人管理」上。
有幾個朋友看了上一篇就問我:「Joe運動手環不是只是把你的活動還有數據紀錄下來,這感覺沒什麼幫助啊?」
上個月因為個人好奇,所以自己實驗了幾款運動手環的產品。 甚至曾經有幾天是同時帶兩三組手環過一整天的經驗 XD。(如上圖)
那反正我實驗也都做了,或許有讀友對這類商品有好奇的,那不妨貼出來也給大家做個參考。
最近似乎出現好幾起高材生變成危險情人的新聞。 很多人不解這些頭腦很好的孩子怎麼會做出這樣激烈的事情呢? 明明是天之驕子,退一步不就海闊天空嗎? 未來有大好的前程不是,怎麼會為一段感情就衝動處事呢?
但我得說,這其實並不奇怪! 我自己這幾年也發現,一些寫信給我們談職涯疑問或是遭受感情挫折的,有很多其實是非常聰明的傢伙。 這些很聰明的人,反而有一定比例容易在社會上適應不良。
這乍聽起來有些奇怪,不是嗎?
最近看《Google模式》這本書,在第75頁,施密特寫了這麼一段話:「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另一個被視為開明管理的標準實務典範,但可能對聰明、投入的員工構成侮辱。其實,工作與生活平衡這句話本身就是問題:對許多人而言,工作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能分開。最好的文化是邀請員工、並使他們以有益的方式工作過度,讓他們在工作地點和家中都有相當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所以,如果你是經理人,你的職責是使工作生活愉快充實,你的主要職責不是確保員工週而復始地每週工作40小時。」
我猜有些人看了這句話(尤其是「工作過度」這四個字)可能會皺眉,想說這些當老闆的都恨不得下屬每天工作24小時。
---- 有雷慎入 ----
前幾日去看了這部電影。
確實如很多人講的,劇情很有意思,結局也出乎我預料之外,並非只是一部單純的懸疑片。 所以如果還沒機會看的朋友,我滿建議你先按《上一頁》吧! 去電影院或是透過任何其他途徑找來看,等看完了請再回來閱讀這一篇。
---- 下面開始有些微劇透 ----
最近我在SMART主辦的一場演講中,提到一個新創團隊透過募資平台來驗證概念的例子。 演講結束後有個聽眾提問:「Joe,你剛剛講的那個案例,讓我覺得好訝異! 那團隊的點子聽起來並沒什麼了不起、也沒有什麼技術門檻,他們難道不怕公布出來後,別的大公司就搶著做了?」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前幾日有個朋友找我喝咖啡,說想要談談他的職涯問題。
為了聊天方便,我跟他約在公司附近的星巴克。 門口見了面,我們開始排在長長的人龍後面。 我訝異的問到:「今天不是上班日的下午,怎麼會排這麼多人?」
他說:「Joe你不知道嗎? 這兩個禮拜星巴克都在推買一送一的活動,所以很多人都跑出來買咖啡。」
我這才想到,幾天前確實有收到朋友透過Line傳來買一送一的優惠卷。 只是我對這種事情常常是糊裡糊塗的。 因為每天太多這類優惠、規矩通常又很複雜,能這樣不能那樣、要先怎麼才能怎麼… 對我而言很是繁瑣。 除非是很需要的優惠,不然我常常看過也就放在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