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自在階段】不表示女人有意願要跟你交往,純粹只是不討厭你,讓你【有機會展現價值】而已。
可是很多男生似乎始終沒能理解這一點。 常常只因為對方跟你出來、跟你講過電話、沒有直接拒絕那些看似追求的舉動,就開始自己想很多;無限上綱、自我感覺良好,並認為自己【應該要被怎麼對待】,最後就會在不對的時間,做出或是問出不對的問題。
做了這些不對的事情,造成女生困擾不說,男生自己還搞不懂到底哪裡做錯了(很多人覺得委屈,覺得自己感情被玩弄了)。 可是,這些真的都是錯事,也請大家日後小心;千萬別因為這些笨事而讓「只要順其自然,或許有可能」的機會,在一瞬間崩盤。
這幾天在看雷德霍夫曼(Linkedin的創辦人)所寫的書【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其中有個概念很不錯,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 這概念跟我自己採取的人生策略很像,只是他用另一種角度來詮釋。 建議大家可以以此方式檢視一下自己的人生策略,並能試著把類似概念套用在你的生涯規劃中。
這概念呢,是他在書的第三章所提到的【ABZ規劃】。
他提到,人不能只有一個計畫,除非是處在一個靜態的世界。 可是現在的世界變動越來越快,職場已不似以往。 「在迅速變遷的年代,既使不危險,也有很大的侷限。 你會改變,你周圍的環境也會改變,你的盟友和對手都會改變。」 (Page20)
所以他的建議是隨時要有三個計畫,分別是A、B、以及Z。
月初去了一趟日本,遊記之類的文章我就不寫了。 反正我去的地方跟一般觀光客差距不大,我也不是擅長寫遊記的人,就不浪費時間寫那類文章了。
不過,因為我們版上的讀者很多是商務人士,所以有個東西是大家有機會去日本出差時,不可錯過的好物!
大概六七年前,有一陣子我在閒暇之餘會去補習班教教PMP的課程。 記得有次在講月暈效應這議題時,我也順便提到了【彼得原理】。 本來只是無心的聊天,結果發現學員非常喜歡這話題,討論的非常熱烈。 所以後來每班我都會提一下,而這還真是個話題觸發器;就算明明班上同學大都聽過了,每次提及還是能激起熱烈的討論,也往往最後都會演變成一場「罵老闆大會」。 XD
喔,為了避免有人不知道【彼得原理】是甚麼,我這邊提一下定義。 所謂彼得原理 (The Peter Principle)指的是 : 在一個組織中,成員會因為其特質與能力被不斷的拔擢。 最後他/她將到達一個能力無法勝任的位置,沒辦法繼續創造價值、也無法繼續晉升,最終將成為組織進步的阻礙。
前言 :
這是第二篇。 第一篇在這裡。 不過,這兩篇都很硬,大概不是人人都看得懂。 會貼是因為之前有網友問到,所以我才把這小眾文章重貼一次。 XD
這篇當年的寫作背景,在於跟幾位網友討論「交易機械化」以及「系統交易」的相關議題。 有一些交易者花很多心力在鑽研數據,並弄出各類數據理論,或是把相關統計資料電腦化,並試圖根據電腦給出的信號來做交易。 而很多新手交易員很容易就受到這議題的吸引。 畢竟,能透過電腦來「客觀的」決定買賣點,自己不就可以甚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甚至很多人到處找尋,希望別人給他一個指標、一個運算方式、一個公式、一種看盤法、甚至很希望買別人的交易程式。 並真心的認為那是他唯一缺乏的東西。
前言
這篇是我在2004於理財版寫的文章,談的是技術分析、價值觀、以及交易思考的相關議題。
那時候、我一面在學習金融市場的很多知識,同時也迷惘於太多知識同時注入下的茫然。 工程師出身的我,總覺得世界上應該有某種「真理」,只要學會那東西,事情就能各就各位、套用公式的來過活。
這也是為何進入金融市場後,給我的震撼非常大。 因為在那裏,我終於理解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沒有公式、沒有SOP、也沒辦法只看著細節行事。 寫這篇文章的當時,是一面略有體悟、但也一面還在努力摸索著自我人生觀與哲理性質的東西。 我目前的很多人生哲學,也都是當年的期貨市場不斷自我思考下的結論。
前天晚上我在網路上亂晃,在幾個遊戲網站讀了Tomb Raider的Review以及一些放出來的Video後,終於忍不住買了下來。 昨天玩了一晚上,覺得非常值回票價。
不過,這篇不是要跟大家談遊戲,只是想在周五的下午跟大家閒聊閒聊用錢的一些想法。
這遊戲其實我在二月底就有在注意了,當時在Amazon還有Steam都有在特價。 原價是USD$49.99(約NT$1500),但在3月5日前「預購」,可以照原價打九折。 換句話說,早買的人可以用USD$44.99(約NT$1350)的價格買到,甚至還可以提早下載。 但是等到3月5日遊戲正式上市後,價格也就調整回USD$49.99了。
所以第一個問題在於:同樣一套遊戲,你會以NTD$1500還是NTD$1350來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