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洋 Joe Chang - 作者系列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愛情市場學、80分女生,這本書到底在講甚麼

先要感謝大家的支持,這本書在(6/09)總算在博客來的婚姻分類下獲得Top1的排名(只是不知道能撐多久 :P)。 如果還沒有買,又想買的朋友,可以透過本文下方列出的幾個網路書店支持一下。

再來,也因為商周還有其他媒體的露出,讓「80分女生」這議題被很多人重視與討論。 當然,網路很多人聊的狀況下,也必然會有一些反面的文章出現。

不過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反面意見,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讀到這本書。 看過這本書的人,會發現這本書跟評論女生毫無關係。 書的核心重點,是希望【透過管理學與市場學的知識,教人如何更有效的經營自己,並辨識出好的愛情策略】。

至於媒體的節錄,他們為了吸引受眾,必然會選擇一些有爭議性的文字好在網路上能討論與流傳。 所以發現大家花很多心力在討論「甚麼是80分女生」、或是「到底80分女生會不會很危險」,這讓我覺得是有點可惜。 因為大家恐怕是有點被貼文的平台所誤導了。

Joe的新書、即將出版。

剛剛終於完成了書的第四次校對。

照編輯的說法,美編最後調整後,原稿就將交付印刷了。 沒意外的話,這個週末(5月18日)網路通路就會上架了! 至於實體通路,最慢在禮拜一(5月20日)也將完成鋪貨。

這本書的規劃其實從去年十月就開始談了,而在文字上開始準備,則是起始於去年的十二月。 雖然站在我個人的期待,我一直希望先出一本跟管理、尤其跟專案管理相關的書。 可是我也很清楚,專案管理實在不是個一般人會感興趣的議題(光看我們那些硬知識文章的點擊率就知道)。 事實上,出版社也確實對專案管理的市場狀況打個問號,反而是希望我寫一本【以策略談愛情】的書。

為何會拿好人卡(十) - 這些事情也請不要做…

進入【自在階段】不表示女人有意願要跟你交往,純粹只是不討厭你,讓你【有機會展現價值】而已。

可是很多男生似乎始終沒能理解這一點。 常常只因為對方跟你出來、跟你講過電話、沒有直接拒絕那些看似追求的舉動,就開始自己想很多;無限上綱、自我感覺良好,並認為自己【應該要被怎麼對待】,最後就會在不對的時間,做出或是問出不對的問題。

 

做了這些不對的事情,造成女生困擾不說,男生自己還搞不懂到底哪裡做錯了(很多人覺得委屈,覺得自己感情被玩弄了)。 可是,這些真的都是錯事,也請大家日後小心;千萬別因為這些笨事而讓「只要順其自然,或許有可能」的機會,在一瞬間崩盤。

 

在迅速變遷的年代,你有幾個錦囊?

這幾天在看雷德霍夫曼(Linkedin的創辦人)所寫的書【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其中有個概念很不錯,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 這概念跟我自己採取的人生策略很像,只是他用另一種角度來詮釋。 建議大家可以以此方式檢視一下自己的人生策略,並能試著把類似概念套用在你的生涯規劃中。

這概念呢,是他在書的第三章所提到的【ABZ規劃】。

他提到,人不能只有一個計畫,除非是處在一個靜態的世界。 可是現在的世界變動越來越快,職場已不似以往。 「在迅速變遷的年代,既使不危險,也有很大的侷限。 你會改變,你周圍的環境也會改變,你的盟友和對手都會改變。」 (Page20)

所以他的建議是隨時要有三個計畫,分別是A、B、以及Z。

去日本必備的好東西

月初去了一趟日本,遊記之類的文章我就不寫了。 反正我去的地方跟一般觀光客差距不大,我也不是擅長寫遊記的人,就不浪費時間寫那類文章了。

不過,因為我們版上的讀者很多是商務人士,所以有個東西是大家有機會去日本出差時,不可錯過的好物!

彼得原理之到底誰是那個不適任的傢伙?

大概六七年前,有一陣子我在閒暇之餘會去補習班教教PMP的課程。 記得有次在講月暈效應這議題時,我也順便提到了【彼得原理】。 本來只是無心的聊天,結果發現學員非常喜歡這話題,討論的非常熱烈。 所以後來每班我都會提一下,而這還真是個話題觸發器;就算明明班上同學大都聽過了,每次提及還是能激起熱烈的討論,也往往最後都會演變成一場「罵老闆大會」。 XD

喔,為了避免有人不知道【彼得原理】是甚麼,我這邊提一下定義。 所謂彼得原理 (The Peter Principle)指的是 : 在一個組織中,成員會因為其特質與能力被不斷的拔擢。 最後他/她將到達一個能力無法勝任的位置,沒辦法繼續創造價值、也無法繼續晉升,最終將成為組織進步的阻礙。

心嚮往之,身隨之赴 (二)

前言 :

這是第二篇。 第一篇在這裡。 不過,這兩篇都很硬,大概不是人人都看得懂。 會貼是因為之前有網友問到,所以我才把這小眾文章重貼一次。 XD

這篇當年的寫作背景,在於跟幾位網友討論「交易機械化」以及「系統交易」的相關議題。 有一些交易者花很多心力在鑽研數據,並弄出各類數據理論,或是把相關統計資料電腦化,並試圖根據電腦給出的信號來做交易。 而很多新手交易員很容易就受到這議題的吸引。 畢竟,能透過電腦來「客觀的」決定買賣點,自己不就可以甚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甚至很多人到處找尋,希望別人給他一個指標、一個運算方式、一個公式、一種看盤法、甚至很希望買別人的交易程式。 並真心的認為那是他唯一缺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