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一篇(賽局理論 之 為何哭鬧與任性能幫你贏得爭議?)提到,哭鬧或強勢策略可以在男女賽局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相信你必然常看到這方法在真實生活中被展現。 男女雙方在交往過程中千方百計要壓過對方,要不是用情緒來控制對方的行為;或是動不動委屈的說出「我覺得你不愛我了」;或是強辯說理要對方照著自己的看法走。 總之,這些人都是在毫無意識的狀況下,發現「對方若愛自己時,只要拿出強勢的態度,就能在共同決策(談判?)的過程拿到更好的結果。」這樣的「訣竅」。
可是這訣竅真的完美無缺嗎? 我在這裡倒得給大家一個否定的答案。
這是一篇短文。 事實上,這是我之前寫給某個朋友的一篇文章,也是之前承諾要貼出幾篇談金融操作的其中一篇。 會選擇重新貼回我們的部落格,是因為其中的概念並不僅僅跟金融操作有關,跟人生大部分的決策都有關。 所以在此貼出,對金融操作沒興趣的其他讀者而言,應該也是能有些啟發的喔。
建議大家可以閱讀看看。 :D
上篇談到自我坦承這問題。
「自我坦承」是很多人在謀求改變時常忽略的重點。 他們考量改變時,常常只是挑選一個「比較好改變」的部分(容易走的路);而非先承認自己的弱點,從中尋找最核心、最需要被改變的部分。 可是,在錯誤的地方自我改變,當然效果有限;就像試著縮短專案中的非要徑工作,怎麼努力也不會對大方向能產生顯著的影響。 以至於很多人無論怎麼投入時間與心力自我調整,核心問題還是持續存在著。
之前寫過一篇 粉絲、時間差、與人生的責任感。 沒想到這故事沒終結,過了3年9個月的時間,她居然又出現了!
雖然這篇跟大部分的讀者可說是毫無關係,完全只是我個人驚悚的遭遇。 但這長達四年的經歷,實在讓人傷腦筋、就是忍不住想寫出來。 (好,我承認我不是好人;但(聳聳肩),那又如何 XD)
----
早上我還在睡夢之中時,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迷迷糊糊的聽著電話震動了四到五次,心裡想說這一大早的,是誰會打來呢? 起來把手機拿起來一看,螢幕上大大的顯示了一個「X」的代號。 這個X呢,是我給前篇這位小姐的暱稱;畢竟之前她電話打得實在太勤勞了,要是沒把她加入電話簿並特別標註,有時候忙起來還真會不小心誤接。 把她加入電話簿,每次她打來就「剛巧我都沒接到」,次數多了後,總算後來就沒再打來了。
這篇又是一個違反世間價值的偏見言論,請小心服用。 XD
最近聽到這麼兩個案例。
一個案例是有網友寫信來談到跟男朋友價值觀不合的問題。 男生跟其他異性出去,她覺得沒安全感,所以試著跟男朋友溝通。 可是男朋友的反應卻讓她很生氣。 因為男朋友覺得自己跟另一個女生坦蕩蕩,所以無法理解她在生氣甚麼。 甚至還努力解釋他的觀點,不斷證明自己沒錯。 雙方花很多時間試著想說服對方,可是也顯然都不成功。
上禮拜,天下雜誌寄來這本它們即將出版的新書請我試讀。
我是不太擅長嚴肅的書評,想想還是以閒聊的方式談談我的感想好了。 XD 因為除了介紹這本書以外,我還希望藉由這本書做個導讀,談談「策略」跟一般人有甚麼關係。 畢竟策略可不是只出現在主管會議室裡的用字,而是我們在人生各面向都可以用到的好知識。
----
這本書的英文全名叫Understanding Michael Porter,有個小小的副標題The Essential Guide to Competition and Strategy。 所以這本書更像一個整理,讓讀者可以簡單的理解波特這麼多年來的幾項主要理論到底是在講甚麼。
網聚時有個網友趨前跟我聊。 他說他看了我們很多文章,可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把概念內化。 所以我就興起寫這篇(以及接下來幾篇)的念頭,把我這幾年在引導組織變革以及偶爾幫助別人改變的經驗分享出來。 :D
---
一個好的變革,通常是有程序與步調的,並非來自於運氣或是抄襲;無論這是個人的自我改變或是組織的策略與流程改進,其實都一樣。 唯一的差異,在於個人改變的關卡通常在於「如何化解自我防衛機制」,而組織變革最難之處在於「如何無痛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