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自我改變是每個人必然都嘗試過的事情。 小從減肥、練習某種技能,大到改變職涯方向、試圖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甚至是追尋有價值的人生目標,都是某種形式的自我改變。
可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卻並不簡單。 有無數的書在教我們心態上的積極進取。 可是無論看的時候多覺得陽光熱血,等落實到執行面卻發現是困難重重。 我猜大家應該都有經驗:在新年立下新的願望,往往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 到了年尾還是同一個自己,然後每每又把願望寄託在明年…
陸續有網友在問【停損】相關的問題。 透過大家的問題,剛好讓我看出很多讀者在這上面的錯誤認知,所以我也就增寫了這一篇來深談一下。 不過部分的概念之前也都斷斷續續有提到,這篇算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一下停損這概念。
----
在這篇一開始,我要先定義一下這個字,就是【停損】到底是甚麼?
【停損】是個投資用語,英文是Stop-Loss,大陸一般稱為「止损」,意思是當你投資失利,走勢造成你部位的損失時,你得忍痛「斷尾求生」。 把手中的部位減少甚至出脫,以避免自己遭遇更嚴重的損失。 就像壁虎一樣,寧願斷條尾巴,也不要整個人陷在某個錯誤的情境之中。
雖然我們主要寫管理文章,但偶爾興致來了也是有這種小說的… XD
---
在這溪邊我已經待了兩個半小時了。
隨著天色越來越暗,這裡的溫度也開始大幅的下降。 口中呼出的氣,已經可以看到微微的白煙。
雖然在過來路上,從民宅吊著的曬衣桿上摸走了那件長衫,可是這衣服畢竟太單薄了,冷意還是一直從露出的皮膚沁入心裏。 更糟糕的事情,則是飢餓對我身體的衝擊。上一餐,距離現在已經是18小時前的事情了。 這中間我走了好遠的路呢。 一開始的奔跑,以及為了躲藏的壓力,還有後來這幾小時我在山路摸黑前進,實在耗費了我太多的體力了。 好不容易逃到目前這個人煙罕至的地方,我才終於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我拉了拉身上的長衫,邊在手心呵了呵氣,繼續凝視著水中的動靜。
上週貼了一篇文章談到FB這類的社群軟體,未必真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容易在某些人心中因為看到太多別人的「生活宣傳」而產生焦慮。 事實上,延伸這議題繼續探討,我自己的體察是,這類社群網站依賴度高的人,甚至還很容易會從中產生與【真實世界的疏離感】。
「這有點危言聳聽吧?」,你或許會想。 「朋友的動態都在上面立刻看到,朋友也會在上面轉貼各類新聞與新知。 甚至地震來了、大雨來了,都有人在上面提及。 這不是讓我們更快速的知道外界狀況嗎? 怎麼會產生甚麼疏離感呢?」
沒錯,我們很多人開始仰賴這類社群網路來理解外在世界的變動,可是如果來源只是社群網路,就很容易產生一般人沒有察覺的【三個問題】。
問題一,對於新聞事件容易過度聚焦
前段時間跟幾個朋友聊天時,大家聊到一個有趣的議題。 就是Facebook這東西的普及,其實【增加了很多人的比較心理】,也【增加了很多人的不快樂度】。
這怎麼說呢?
因為在過往沒有FB的時代,朋友之間很偶爾才有機會更新一下近況。 經濟能力好的朋友通常不會每天跟你講他去哪裡玩、吃了甚麼、交了新女友、或是買了新玩具的事情。 可是FB普及之後,人們很容易看到朋友每天去吃大餐、去好玩的地方、買了昂貴的物品、跟美女約會、或有甚麼有趣的活動等等這類訊息。 心理不夠堅強的人,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
前幾天搭了一趟計程車。
一開始我是沒打算特別要跟司機聊天,不過他看我一個人在後座看著窗外,自己就跟我聊起了社會亂象,然後從各大黨派逐個點名的罵了一輪。
我是一向抱持不在外面聊政治的原則,所以一看到他的話中有個空隙,就趕忙丟了一個問題:「現在開計程車好不好賺啊?」 因為根據我過去的經驗,每次這話題都會讓司機激動起來,只要巧妙的引導,都能把對話從政治問題引開。
在一個「自己才是品牌」又將重現的時代,你花多少力氣準備了?
----
之前我們曾經請網友票選出最想聽的生活講座議題。 貼出之前,我們本以為創業應該是個熱門議題,結果票選出爐後,跟【創業】有關的主題,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們就很好奇原因何在? 分析後發現,那主題談的是創業「後」該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現實而言,很多人雖然都討厭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為自己做些事情。 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會繼續深度規劃的人終究還是少數,所以創業後的知識,自然不這麼受到大家青睞。
因為大家都對創業沒興趣,所以我就寫這篇文章,來煽惑大家離職去創業嗎? 那當然不是! 一來並非人人都已經做好獨立的準備。 二來創業要承擔的風險相對較高,若有妻有子有貸款的,就算心有餘、實質卻無法馬上承擔這樣的風險波動。
但雖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創業,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品牌」,卻是大家該開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還在50歲以下,甚至是35歲以下的讀者,更不能期待會有長期安穩直到退休的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