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年節前夕逛過大賣場嗎?結賬區長長的隊伍不說,大家的購物車又是滿得像東西不要錢一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正猶豫要不要把開始融化的冰淇淋放回冰櫃的時候,一條原本封閉的櫃檯突然開通了。這時候排在隊伍尾端的人,毫無疑問,會用最快的速度移動到新的隊伍,並且搶得領先的位子;至於原本就排在前端的人多半不為所動,畢竟很快就會輪到自己。然而,原本在隊伍中段的人卻面臨了兩難:換到新隊伍為時已晚,喪失了先機,但若留在原處,卻得面臨著漫長的等待,這正是不少人當今面臨的職場寫照。
從2007年「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開站後,我們以管理學的觀點寫了些職場文章,收到許多網友的迴響與提問,部分網友信中也透露出職涯中那種進退失據、騎虎難下的處境。透過Google Analytics以及Facebook的大數據分析發現,這些網友的年紀多數介於二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相當於台灣所說的六七年級,大陸的七〇八〇後),男女各半,而且多數是高學歷的專業白領。這群人顯然不是職場上的魯蛇(Loser),卻對未來充滿著惶恐與不安:眼前的選擇似乎越來越少,卻不知下一步該何去何從。老實說,這樣的感覺我們不陌生,畢竟自己也是這個世代的一員。
最近去了一趟東京玩耍,我做了個小實驗,嘗試以極簡精神來準備我的隨身行囊,看能降低到多輕的重量。實驗結果本人非常滿意!我在東京這幾天,穿戴在身上的東西不算(外套、眼鏡、手錶),隨身包包的重量僅有1.0公斤(不含水、雨傘),這樣輕的重量可以完全滿足我到處趴趴走的需要,我感覺非常輕鬆有效率。
「時間就是金錢」是大家快說到爛掉的老生常談。不過說歸說,做卻是另一回事。很多人會認真做個金錢流水帳,記錄自己的錢花到哪去了,卻極少有人把「時間帳」當成一回事。前幾天在一個國外的部落格上有位作者做了個簡單的時間計算,看了之後感到小小的震撼,這個計算是這樣的:
藝人離婚時,家庭風波鬧得沸沸揚揚,都會占據影劇版頭條。有錢的那方不甘心把財產拱手讓人,而有氣的那方則決心力爭到底。不意外地,一旁看戲的觀眾網友也加入撻伐的行列,談話性節目更趁勢對兩性平權、名人婚姻大談特談。
高中的時候「數學」這一科應該是我花費最多時間,卻得分最少的一門科目了。偏偏我年輕不懂事,在好強不認輸的個性驅使下,我硬是選擇了理工組,所以從高一高二到高三,數學是越來越複雜,而我的分數卻是越來越「簡單」。
上週發生了一段小插曲,讓我對自己的個性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一切都跟兩隻從德國來的iPhone有關。
之前我們聊到了「名字」的重要,也建議找不到話題的時候可以用「食衣住行育樂」結合「現況-感覺-情報」系統化方式找出話題。本篇我想要談談一個新的主題:工作!
除非是全職學生或者已經退休,工作這檔事至少占掉我們每天清醒時間的一半以上,所以職場這個主題應該很有的聊才對。只是某些時候聊工作也有風險的,我們必須小心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