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事總是無法堅持下去?我們都知道成功的不二法門是堅持,偏偏堅持是件很難做到的事。當我們在學習、生活或工作上常因意志力不堅定或是懶惰癌上身,而無法好好堅持執行或追求理想目標。當我上週看完《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有了更具體的想法,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可以用理性去看待,讓人無法堅持下去的原因分為三大類,而我也透過生活中的累積與學習,依此找出因應對策。
很多人都知道,做簡報前一定要研究目標聽眾「在意」什麼,是人,還是事?是效益,還是效率?要長篇大論,還是簡而言之?整個簡報的準備方向就會有所不同,但這些只是基本功,想要徹底影響對方行為,還需要使出更高明的技巧-挖出「目標聽眾」的「目標聽眾」
「明明看起來這麼年輕,卻彷彿在社會打滾很久?」、「為什麼你這麼有洞見?問什麼都能給建議?」一位誤以為我只是個英文老師的諮詢客戶這麼問我,他透過曾向我諮詢過的人探聽到,我對求職、職場溝通和規劃有一番見解,能針對個別狀況一針見血,說出具體的應變策略,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預約諮詢,請我檢視履歷,並提供修改方向和求職策略。
想跟大家聊聊,最近看HBO影集《Minx》對其中某個橋段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所表達的概念恰好與我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影集中的女主角試著對投資人進行簡報,為了在保守的1960年代出版一本宣揚女權觀念的雜誌,她花了多年時間做足準備,心想我這內容滿是專業十足的有料乾貨,一定能 impress 投資人!不料沒能拿下半個投資,直到一位出版商點醒了她,並這麼跟她說...
遇不對人,離開,雖然是種解法,不過,大家是否想過,為何有人總能左右逢源,就算跳槽也不是心受委曲,而是有更好的發展?就喬伊的經驗和多年觀察下,我認為這些在職場上佔有優勢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質,那就是:擁有主導事情發展的思維。
做簡報前必須分析「目標聽眾」的需求,是大家都明白的事,知道別人想聽什麼後,再去設計簡報內容,才能有效提升簡報的說服力。坦白講,這道理陳腔濫調、了無新意,但為什麼一堆老師或作者再三提醒呢?我想或許「知道」和「做到」終究還是有點距離吧!
很多人願意花時間製作制式簡報或是自我介紹簡報,總想著擁有一份精製的完美簡報,用在任何場合或是情況下,都可以擋個五年十年,想想還是頗為划算,於是開始著手製作…醒醒吧!同學,天底下沒有這麼好的事,若是不分青紅皂白,不論聽眾是什麼產業什麼職位的人,一律使用「萬用牌」簡報,那麼最終你將得到一張無效卡。銷售產品時通常大家最常用的兩個招數,一是從稱讚客戶開始,並許他一個美好未來,二是從表達自己的優點開始,讓客戶為之心動。而當這兩種方式都使用萬用牌時,會發生什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