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跟朋友聊天,他提到一位每天泡夜店的友人得了憂鬱症的故事。
我乍聽之下有些訝異:「每天泡夜店的人生活不是應該多姿多采? 怎麼會得憂鬱症呢?」
照他轉述,他這位朋友家裡滿優渥的,所以很早的年紀就被送出國念書。 不過他不是愛讀書的類型(但話說回來,有誰是嗎?),所以從高中開始就常翹課,沒事常在卡拉OK、KTV等地方出沒。 但因為家裡有錢,就算每天吃喝玩樂,經濟上也不至於有問題。
過了幾年,大家陸續畢業離開學校。 一些朋友回到了香港與台灣,另一些朋友則到美加其他地方就業,但他因為大學沒畢業所以一直待在那邊 - 住在同樣的房子,每天作息也相同,晚上大半時間都混在夜店與KTV中。 喝醉後回家睡覺,傍晚醒來後不知道要幹嘛,就又往那些地方跑。 而這段時間他沒讀書,也沒出去工作,基本上就甚麼事情都沒做。
最近好幾位網友寫信給我,問有沒有甚麼好方法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有甚麼好方法可以學會「局」的概念。 這兩個議題都比較難三言兩語談清楚。 所以要詳細談,或許得等日後有時間設計一場講座甚至一堂課來講怎麼更有系統的看懂全局。 但若要找一個人人都可以簡單訓練自己的方法,其實可以參考Bryan的這篇文章 : 了解「局」從看新聞開始! 三個欣賞新聞的心態。
他在其中談到如何透過看新聞,來培養自己對於全局的觀點。 有些人可能看懂了,但是不知道該如何執行。 所以我這篇就拿最近一則新聞,陪著大家以這三點過過一遍。 或許能讓大家更有感覺。
上週末我一個人帶著筆電到家附近的咖啡館寫點東西,小姐把我領到一個獨立的空間,那兒除了我之外,只有另一桌客人,是兩位看起來三十左右的女生。我實在想要好好工作,但這兩位女生卻聊得有點慷慨激昂,安靜的空間裡實在很難忽略她們的對話,更何況她們聊的話題是跟男生有關,我是被逼著聽的!
常來這個網站的各位應該都曉得,不管是談管理、談職場、或是談人際關係,我和Joe都常常提到「局」這個概念,也就是「情勢」的意思。管理顧問還有創業的訓練讓我們習慣性地在做出任何決定之前,先去分析眼前的人事時地物,尤其是重要的關係人到底想要什麼,如此才能提高決策的正確性,進行合理的交換與平衡。很高興這樣的概念慢慢被一些讀友所接受,因此也常有人問我們該如何培養分析「局」的能力。
前幾日因為在火鍋店聽鄰座談話,寫了一篇 如果這是你的下一代,你會怎麼建議。 文末,有位媽媽留言談了自身狀況,並要我幫她出主意。
因為她的留言有點長,同時又談了好幾件事,所以我就不在這裡完整的貼上原文。 簡單的講,她提到自己是六歲小孩的單親媽媽。 覺得這孩子聰明又有思考力,可是家裡並沒有很多資源來培養他。 我那一篇文章既然講的是「資源不足家庭的孩童養成策略」,所以她就接續問我說:「在她這處境下,甚麼策略較好?」,尤其「該怎麼開發他的才智?」。
週末直到下午三點才有機會出門吃飯。
但因為非正餐時間,所以只好去吃小火鍋。 這時間的小火鍋店,客人並不多,整個店裡空蕩蕩的,環繞式的座位只有幾個角落有坐人。 我的座位稍遠處坐了一個媽媽帶著兒子與女兒一起來吃飯。 兒子看起來大概是在念國中的年紀,女兒雖然看不出實際年紀,但可能比那兒子大了約一到兩歲。
因為整個餐廳很空,加上我老有偷聽隔壁桌客人講話的「惡習」,在煮肉的空檔,我閒著無事就索性聽聽隔壁那一家三口的對話。
我雖然還沒有小孩,但本身還挺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的。除了覺得小孩子每個都頭大大腿短短的跟熊貓一樣可愛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
大家都說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真的,小孩就是大人的原型,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還沒經過世俗的洗禮,總是呈現最純真的一面,也最接近人性的本質。如果你跟我一樣對心理學有興趣,一定會發現很多心理學的原則和定律在小孩子身上都能清楚地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