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到底是要「成績至上」,還是陪他尋找天賦熱情?這是許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有的兩難。在新書《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中,亦為人父的作家侯文詠分享了他對此的想法。讓我們透過以下摘文,看看他怎麼看這議題!
我媽的第三個論點是:一旦小孩從小有好成績,他就對自己有自信,對未來的人生有目標。放任小孩,毫無目標地自由選擇,很容易就會失去方向,將來變成了躺平族、啃老族。我說事情不是這樣。
當你為小孩設定了一個高大上的目標,讓他以為只有這條路,才是唯一的路。這條路,他被迫不得不走,卻沒有興趣、或沒有能力,學習的過程中,不管讀書、考試全都勉強應付,長久下來,當然不可能有傑出的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資質再優異,挫折多了也一樣會失去信心的。
有人問:不管孩子說什麼都支持,不等於溺愛嗎?
支持和溺愛的最大的區別是:支持是要訓練孩子的能力,藉著孩子本身的興趣與熱情,不斷地回應現實的挑戰和回饋,透過這個過程,逐漸變得強大。
一個人學會新的本事,騎腳踏車、玩滑板、游自由式,或者一個作家創造出好的字句時,內心得到的激勵遠勝過其他的事。這種來自探索、發現與實現的快樂,不需要任何壓力、或獎賞,本身就有克服困難的動力。
溺愛正好相反,是替孩子把一切都安排好。剝奪他養成、得到這些能力的機會。
我從前在醫學院唸書的時候,社團都擠在小小的幾棟鐵皮屋裡面,我那時候辦刊物,常常泡在社團裡。當時走來走去每天見到的都是這些辦社團活動的人。出了社會之後,大家慢慢長大,到了現在這個年紀,突然發現,傑出的學者、教授,醫院裡面的院長、副院長、各部門主管,好像都還是這些人。那種感覺有點恍惚,彷彿大家只是換了地方辦社團活動。
為什麼總是這些人呢?
道理其實也不難。因為這些人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在辦活動,辦活動需要面對經費、面對人、協調場地、單位……這些學校沒安排的課程,讀書考試學不會的能力,正好是未來現實社會最需要的。這些經驗與能力,讓他們的領導力在同儕中,最容易顯現出來,也在不同階段,給了這些人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因而踩上不同的支撐點,繼續往上爬。
所以,時過境遷,回頭再看,讓小孩有信心的方法不是讓他成績好,而是幫助他找到自己喜歡,最適合的路。
我有個親戚的孩子,國文、數學學得很挫折,但是打遊戲一把罩,在虛擬世界已經擁有一個島,當到島主。一開始,父母親很挫折,小孩在班上排名不好,覺得小孩怎麼浪費時間都在打遊戲,漸漸才發現,他在網路上打遊戲,外國朋友一大堆,才國中三年級就英文嚇嚇叫……
這樣的小孩,在我看來,根本沒有什麼好擔心。
我曾在線上聽過巴菲特的一場演講,別人問他投資的秘訣,他說:投資不像打棒球。你只有三個好球的機會。當第三個好球出現時,你非揮棒不可。投資不是這樣。你只要投資自己懂的產業,等待對的時機出手,就一定能夠賺錢。考試制度之所以不合理,就是因為每一科什麼都考。這跟人生的落差很大。人生更接近巴菲特投資,想要成功,只要做好一、二樣自己喜歡的專長,不用樣樣都懂。
書讀不好,長得很帥、演技很好,一樣可以既成功又受歡迎。數學不靈光,但身體強壯、靈活的人,一樣可以靠著各種運動比賽,變成運動明星。搞笑、愛說話,讓老師傷透腦筋的孩子,長大了變成綜藝咖、大牌主持人,一樣可以帶給大家歡笑,受到喜歡……真正的現實是,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出路啊!認定只有一條最好的路,這種思維,真的是一點也不切實際啊。
所以想要讓小孩有自信,重點不是功課、成績好,而是要幫他找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只要是自己喜歡的路,哪怕不是最有天賦的,因為喜歡、願意沉浸,漸漸也會累積出一定的專業程度。就算不是最出色的,只要真心喜歡自己在做的事,這個技能加上別的領域的技能,總會有機會創造出一條屬於自己,完全不一樣的路的。
本文摘自皇冠《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實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