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洋 Joe Chang - 作者系列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下)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前篇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中)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文章繼續之前,先幫大家回顧一下前面兩篇的一些重點。 這系列的上集談的是恐懼感的成因,以及人們面對恐懼時的兩個直覺反應。 中集則提到有五個我目前為止覺得可以強化以對抗恐懼感的訓練,並討論了其中兩項。 那這篇,則將繼續討論後面三項,也就是「心理面」需強化之處。

為了方便大家回憶,在此再一次列出這五項:

-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那接下來,就從第三點繼續了~

 

 

挪威的森林、村上、與共鳴這件事

周末沒事,在家把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看完了。 電影本身我很難去評論,這篇也不是要去評論電影。 主要是每次看小說轉拍成的電影,都很難讓我激起更高的驚喜。 但這也無可奈何吧? 畢竟受限於時間,電影一般來說實在沒辦法把書中內容全部帶入,對看過原著的人而言,就總不免有點少了甚麼的感覺。 加上村上的題材本來就不是這麼適合電影化,所以我個人覺得這部終究還是有點偏向拍給粉絲看的 – 如果是個沒看過書的人,電影看下來恐怕會覺得沒頭沒腦吧?

但饒是如此,看完後我還是有一點小感想。 尤其是最後玲子提到:「謝謝你幫我找回七年前遺失的東西」*。 一瞬間,我突然覺得我搞不好終於貫穿了村上所有書裡頭共通的「那個甚麼」了 - 「那個」我一直覺得有共鳴、卻說不出所以然的東西到底是甚麼了。 (*註:雖然玲子這句台詞其實並沒在原著出現過就是。)

 

第一份工作的出頭捷徑

前幾天寫了至於35歲之前,你則該知道…一文,談了35歲之前年輕人該知道的職場潛規則。 這篇還有下一篇則算是Bonus,想談談所謂的「捷徑」。 :D

沒錯,當個上班族其實也還是有「捷徑」的。 不過我要先說的是,這可並非是證照這類東西。 過去十年來,大家都在炒作證照;好似你學歷不好、花點小錢補個證照就可以前途光明似的。 一些私立大學也多鼓勵同學去考證照,畢業時手上十幾二十張證照的大有其人;讓一些小朋友誤以為自己多考些證照,就能一帆風順了。

但我得說,那概念實際是錯的。 證照那東西不過只是一張「門票」。 讓你在求職的第一關,也就是「履歷篩選」時不至於被刷掉罷了。 但能否「通過面試」、能否在一個單位「待下來」、甚至能否「出人頭地」,其實關聯就不大了。

事實上我該說,很可能一點關聯都沒了。

因為等進了公司,老闆才不會管你跟隔壁那位同時進來的同事誰的證照多;事實上也不太可能記得(我連同仁是甚麼學校畢業的都常常記不得)。 當然,某些比較保守的單位可能還是會看學歷證照來決定升遷,但這也僅是在兩人能力極度接近時。 如果能力天差地遠,學歷的要素在現在這時代恐怕也將越來越低了。

我在前文中提到,35歲前總要想辦法撈個管理職。 對大部分人而言,第一次的晉升通常是最難的。 但是否有甚麼捷徑能讓這件事情更簡單呢?

我的答案是:「有」,而且還不太難。 因為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通常若能把握幾個重點,都可以很輕易的在工作崗位上凸顯自己的價值。

至於35歲之前,你則該知道…

這篇是寫給畢業生與職場新鮮人的文章。

----

Bryan前幾天寫了一篇「35歲前別急著當第一名,BUT…」,我也興起了或許應該給「社會新鮮人」一些建議。 畢竟社會的一些潛規則,比方說Bryan提到的門檻分級或是我接下來這篇要談的內容,大部分學校都不會教,很多時候你我父母也常沒想過這些問題。 加上時代變遷、就算父母那代適用的規則(金融鐵飯碗、考公務員、找個穩定的工作),往後走也未必還繼續適用。

如果只是自己碰撞,然後像我們這樣自己摸索與理解,其實風險是很高的。 若運氣不好(如背了債、太早有財務負擔、或選了個前景不高的工作)、人生搞不好根本就沒翻身機會了。

所以在看了Bryan那篇後,我想更深入的談幾個新鮮人該知道且思考的職場潛規則。 尤其當你離開學校,試了幾份工作並終於決定要在一個位置上穩定下來時,你更該好好想想下面幾件事。 因為如果沒有好好在35歲之前,或甚至在30歲以前打下某種基礎。 那Bryan在35歲前別急著當第一名,BUT…文章中所提人生後段的「比賽」,你甚至連參加的機會都沒了。

 

 

穩定待著,是因為忠誠度? 還是因為沒有選擇?

有次參加論壇,認識一位有合作機會的老闆,中午還一起吃了飯。他在閒聊時,提到手下有位高階主管最近買了房子、生了兒子,所以覺得「可以給這人更多的責任與權限」。我一時沒聽懂,追問他兩者有甚麼連結,結果他回:「這位主管買了房子又生了孩子,接下來十到十五年應該都會很穩定。因為經濟負擔重,在工作上就不會心猿意馬了。」

這話讓我心裡忍不住一驚,因為我的看法正好完全相反!

 

人人都該有.. 第二台 Kindle

八月中我在部落格上貼了一篇關於新買Kindle DXG的感想(請參閱人人都該有台Kindle DX)。 而兩個禮拜後的今天,我又入手了第二台Kindle。 這台是比較小,也就是六吋的機種(是一般俗稱的Kindle3)。

相信看到這件事的大家或許會很驚訝:一台不能觸控、不能看電影、不適合玩遊戲、也不方便聽音樂的機器,為何我一次買了兩台呢?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中)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前篇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對於恐懼感這東西,我這幾年的體會是,你必須要花很多的心力去了解、探索、並對抗它。 因為只要一不小心,你的決策就可能受其主導,並讓我們偏離客觀上較為合適的方向。

我目前為止不敢說自己已經找到最後的解答了。 這裡跟大家分享的,也只是在幾年的思考下,略有的一些心得。 這些心得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五個點的訓練,順序按照難易度來排列。

-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