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參加論壇,認識一位有合作機會的老闆,中午還一起吃了飯。他在閒聊時,提到手下有位高階主管最近買了房子、生了兒子,所以覺得「可以給這人更多的責任與權限」。我一時沒聽懂,追問他兩者有甚麼連結,結果他回:「這位主管買了房子又生了孩子,接下來十到十五年應該都會很穩定。因為經濟負擔重,在工作上就不會心猿意馬了。」
這話讓我心裡忍不住一驚,因為我的看法正好完全相反!
八月中我在部落格上貼了一篇關於新買Kindle DXG的感想(請參閱人人都該有台Kindle DX)。 而兩個禮拜後的今天,我又入手了第二台Kindle。 這台是比較小,也就是六吋的機種(是一般俗稱的Kindle3)。
相信看到這件事的大家或許會很驚訝:一台不能觸控、不能看電影、不適合玩遊戲、也不方便聽音樂的機器,為何我一次買了兩台呢?
前篇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對於恐懼感這東西,我這幾年的體會是,你必須要花很多的心力去了解、探索、並對抗它。 因為只要一不小心,你的決策就可能受其主導,並讓我們偏離客觀上較為合適的方向。
我目前為止不敢說自己已經找到最後的解答了。 這裡跟大家分享的,也只是在幾年的思考下,略有的一些心得。 這些心得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五個點的訓練,順序按照難易度來排列。
-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自從上次網聚後,有個議題在版上延續討論著 - 也就是加班不加班這件事。
我也想稍微對這件事情聊幾句。 其實只是想針對一個點來談 - 就是呢,很多人會以加班來當成「我對工作很投入」的一種表態,並期待能因此獲得老闆的肯定。 但我得說,如果你是抱持這想法在加班,那恐怕就是對於「職場叢林的生態體系」有些誤解囉。
當然,我不否認,加班這種作法在某些組織與環境中,確實是有些「必要」。 或應該這麼說吧。 因為在那環境中,大家都這麼做,所以你若不做,就顯得好像低人一等。 但我也得提醒,這種方法始終只是苦勞,而非功勞。 我看過很多人每天加班到天昏地暗,但不被老闆認同、加薪升遷始終輪不到他,最後受傷離開組織。
這趟Bryan去美國,託他買了這個東西。
也就是亞馬遜的電子書 - Kindle。 這台是大台的,也就是9.7吋的機種。
原本買這個,只是想買來把我電腦裏頭累積了一堆但卻都沒時間讀的PDF放進去,好在客廳或是外面咖啡廳時能輕鬆的閱讀。 但實際使用後,發現這東西真好到「不可思議」。 我兩天就花完了USD$50的Gift Card,甚至還多刷了 USD$21來買書。 用他來看書的體驗與感覺真的太棒了,所以忍不住要寫這篇來推薦給各位網友。
我一直記得曾經看過一段文字。 其中對於恐懼感的定義,非常精簡也耐人尋味。 這段文字是這麼寫的:「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這句話算是我看過對於恐懼這件事情,最棒的一段定義了~!
恐懼感這東西的成因,恐怕要一路追尋到人類的上古時代。 在那時候,人類相較於其他生物,其實是相對弱小的多。 所以為了延續生命,在本能的層面,一些程式自然的被編譯進我們的DNA中。 人類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學習要避開黑暗、居住高處、群體行動以躲避風險。 並在草叢發出聲音時,低頭躲避、或拔腿就跑。
這樣的程式就算在已經24小時燈火通明、馬路上沒有豺狼與老虎的現代,也還是深深的留在我們DNA中。 所以當有任何被大腦判讀是危險的訊號時,我們立刻開始覺得頭腦慌亂、血往上沖、臉頰與胃部抽蓄、背脊冷汗冒地如同有一堆小蟲爬著。
這時候,生理會直覺配合做出有兩個反應:
前幾日在與朋友聊天,聊到要幫人解決問題常常是很難的;就算是幫別人分析感情問題或職涯規劃,也都沒想像的簡單。 常常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走入一個糟糕的出牌方式,並得到一個誰也不希望看到的結局。。
對這狀況他認為是因為想改變的人少,大部分人安逸於既有狀況。 「找人商量」其實多只是想發發牢騷,或是想有人幫自己的看法背書。 如果你沒能認同抱怨者的看法,那無論給甚麼建議,最後往往對他們都是耳邊東風。
但我總覺得,應該也不需要這麼悲觀。 一部分人確實是不想改變、或害怕改變、或身心已定型而無法改變;但真心想改變的人還是有的。 只是他們常會卡在幾個盲點,以致於最後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