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洋 Joe Chang - 作者系列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中)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前篇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對於恐懼感這東西,我這幾年的體會是,你必須要花很多的心力去了解、探索、並對抗它。 因為只要一不小心,你的決策就可能受其主導,並讓我們偏離客觀上較為合適的方向。

我目前為止不敢說自己已經找到最後的解答了。 這裡跟大家分享的,也只是在幾年的思考下,略有的一些心得。 這些心得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五個點的訓練,順序按照難易度來排列。

-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上班族該知道的祕密 : 功勞與苦勞的價值表

自從上次網聚後,有個議題在版上延續討論著 - 也就是加班不加班這件事。

我也想稍微對這件事情聊幾句。 其實只是想針對一個點來談 - 就是呢,很多人會以加班來當成「我對工作很投入」的一種表態,並期待能因此獲得老闆的肯定。 但我得說,如果你是抱持這想法在加班,那恐怕就是對於「職場叢林的生態體系」有些誤解囉。

當然,我不否認,加班這種作法在某些組織與環境中,確實是有些「必要」。 或應該這麼說吧。 因為在那環境中,大家都這麼做,所以你若不做,就顯得好像低人一等。 但我也得提醒,這種方法始終只是苦勞,而非功勞。 我看過很多人每天加班到天昏地暗,但不被老闆認同、加薪升遷始終輪不到他,最後受傷離開組織。

人人都該有台Kindle DX

這趟Bryan去美國,託他買了這個東西。

也就是亞馬遜的電子書 - Kindle。 這台是大台的,也就是9.7吋的機種。

原本買這個,只是想買來把我電腦裏頭累積了一堆但卻都沒時間讀的PDF放進去,好在客廳或是外面咖啡廳時能輕鬆的閱讀。 但實際使用後,發現這東西真好到「不可思議」。 我兩天就花完了USD$50的Gift Card,甚至還多刷了 USD$21來買書。 用他來看書的體驗與感覺真的太棒了,所以忍不住要寫這篇來推薦給各位網友。

 

 

論人類的恐懼感 (上)

我一直記得曾經看過一段文字。 其中對於恐懼感的定義,非常精簡也耐人尋味。 這段文字是這麼寫的:「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這句話算是我看過對於恐懼這件事情,最棒的一段定義了~!

恐懼感這東西的成因,恐怕要一路追尋到人類的上古時代。 在那時候,人類相較於其他生物,其實是相對弱小的多。 所以為了延續生命,在本能的層面,一些程式自然的被編譯進我們的DNA中。 人類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學習要避開黑暗、居住高處、群體行動以躲避風險。 並在草叢發出聲音時,低頭躲避、或拔腿就跑。

這樣的程式就算在已經24小時燈火通明、馬路上沒有豺狼與老虎的現代,也還是深深的留在我們DNA中。 所以當有任何被大腦判讀是危險的訊號時,我們立刻開始覺得頭腦慌亂、血往上沖、臉頰與胃部抽蓄、背脊冷汗冒地如同有一堆小蟲爬著。

這時候,生理會直覺配合做出有兩個反應:

讓人改變為何很困難

前幾日在與朋友聊天,聊到要幫人解決問題常常是很難的;就算是幫別人分析感情問題或職涯規劃,也都沒想像的簡單。 常常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走入一個糟糕的出牌方式,並得到一個誰也不希望看到的結局。。

對這狀況他認為是因為想改變的人少,大部分人安逸於既有狀況。 「找人商量」其實多只是想發發牢騷,或是想有人幫自己的看法背書。 如果你沒能認同抱怨者的看法,那無論給甚麼建議,最後往往對他們都是耳邊東風。

但我總覺得,應該也不需要這麼悲觀。 一部分人確實是不想改變、或害怕改變、或身心已定型而無法改變;但真心想改變的人還是有的。 只是他們常會卡在幾個盲點,以致於最後心有餘而力不足。

交易領域的物理嫉妒

前幾日貼了篇「物理嫉妒(Physics Envy)」,講到不同尺度Uncertainty的應對態度。 這兩日整理電腦硬碟時,找出一份我多年前在某個論壇上回答別人關於「交易系統」的片段文章。 這是從另一個面向來解釋為何混沌問題,不該求取線性解的討論。

但我要提醒的是,這搞不好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 畢竟在我們版上出沒的人,未必人人都有金融商品投資或投機的經驗。 所以從Speculation的角度談「系統設計」,搞不好更少人能理解(笑)。 但反正是翻出來的文章,若剛巧有人對金融投機有興趣的,這或許提供一些參考。

 

月亮哲學教我的事:現在穩定,其實承擔了未來的風險!

上課或是聚會時常常碰到有同學問我一個有意思的問題:Joe,照書上來看,一個PM理論上應該要精通很多技能才行。 可是照我目前的公司而言,很多內容我工作上根本學不到。 就算自己上課學了,好像也根本用不上。 我還需要去理會那些東西嗎?」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從我的觀點而言:確實,一個及格的PM應該要會很多東西。 除了專案管理課本內的內容(如基本的排程、範疇、成本、風險這類),也要培養合約的法律素養、財務知識、文件管理、流程、人事、策略、營運、甚至一定程度組織與政治議題。 若是畫成雷達圖,可能超過十幾個以上的邊了。

可是回到現實面而言,我所認為的及格,跟各家公司老闆認為的及格可未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