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洋 Joe Chang - 作者系列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創業成功的九大要素

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有人找我談他的「咖啡廳開店計畫」。

不過每次都不例外,當事人花很多時間在談裝潢要怎麼樣,打算用甚麼豆子、哪牌的牛奶,以及想提供那些餐點之類事情。 至於一些更現實面的議題,這些朋友通常都沒有仔細想過。 我每次疑問起來,他們也多不太當一回事。 總覺得只要產品做得好,那些事情馬虎一些也無妨。

這實在是很多人想創業時最常碰到的盲點 - 總以為產品或是點子就是創業的全部了。

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這其實是不對的。

三嶋亭

上禮拜我去了趟大阪與京都。

純遊記的部分我就不寫了。 一來這不是我擅長的,二來我去的景點大多是ㄧ般人常去之處,比方說清水寺、金閣寺、二条城、大阪城、環球影城之類,這種地方別人恐怕早已寫到爛了,實在也不需要我多寫一篇。 :P

不過,這趟旅程有樣東西我覺得很棒,實在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就是上面照片顯示的店 – 京都已有130多年歷史的三嶋亭本店。

失敗,因為你其實太過傲慢

某天你家裡馬桶突然壞了,於是你找了個水電工來修理。

水電工看看摸摸後,跟你說:「唔.. 這應該是墊片壞了。要修就要整個換掉。」

你問他,換個墊片是要多少錢。 他回答:「墊片加上工錢,換好要$800。 你要換嗎?」

大部分的人這時候應該都會點頭接受吧?

雖然可能有人覺得只是換個墊片要$800元實在有點貴。 但不換,你又能怎麼辦呢?

賽局基礎 之 小秘書的選擇

每次提到賽局理論,總有些人會誤會。 要不以為這教的是如何在比賽中獲勝的方法;再不然,就是覺得把所有事情都以局的角度來檢視,好像非常的冷血、權謀、很有馬基維利主義的味道。 像我最近貼的所謂局這件事那篇,就有網友在文末留言疑問:考量局的話不就「只有算計而沒有情了」;而之前推薦網友看「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也是被疑問說「這樣看來自私似乎才是最佳選擇?」

但這是極大的誤解。 學習賽局並不是要學習無情、也不是教你自私,人類的成就通常都不是自私能建立的,所以無情也從來都不是我們要宣揚的理念。 相反的,學會賽局、看懂局,你才會知道要「如何合作」。

這句話乍聽起來有點強詞奪理,但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或許就能理解了。

所謂局這件事

我們很多文章都有提到「局」這個概念。 不過最近發現,很多讀者似乎不很確定我們所謂的「局」是甚麼,也因此不能領略「因應局的策略」是甚麼意思。 所以接下來想花些時間解釋一下這個幾乎構築我們「思維根基」(笑)的東西。

以我自己的定義而言:多人透過競爭或合作進行分配*的過程**,都是一場局。

 

*註:這裡「分配」泛指各類資源 - 包含錢、實體的物品、時間、甚至可以單指某種價值。
**註二 : 「過程」則可能是談判、是選舉、是對抗、是戰爭、是試探、是團隊合作等。

簡單的模型,是一對一的狀況。 比方說你跟弟弟討論晚上六點要看哪台的卡通。 這裡分配的是電視以及時間。 複雜一些的,則可能是一對多的狀態。 比方說你跟兩個RD工程師協調專案工作如何分配。 這裡分配的則可能是時間、工作內容、獎勵金的大餅、以及公平的感受等。

為何會拿好人卡(四) 共謀、涉入度、阻力最小的路

一段好的關係到底該有甚麼要素?

有人以為是承諾、有人以為是誓言、也可能有人覺得是有肌膚之親。 但以我而言,我覺得唯一的關鍵點在於「彼此對於這段關係投入的力道是否接近」。 以朋友關係為例,你之所以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會挺你、可以信任、可以守密,並非因為他曾經說過:「我願意當你的好朋友」。 而是因為你們之前有足夠長的時間歷練,有一起經驗過一些事情,並因為這些經驗,兩人構築了信任感以及親密度。 你有這感覺,他也有這感覺,以至於兩人會變成換帖兄弟。

男女關係也是一樣,一段能走的長且遠的關係,必須兩人在能量上是接近的;男女兩方應該要「勢均力敵」。 若以網球來比擬,需要的不是一方很強、能一直殺球,而是兩個人能力相同,能把對方發過來的球穩定的擊回(雖然沒輸贏,但才能打最久)。

為何會拿好人卡(三) 最佳演化策略、篩選、與門檻模型

很多人以為女性面對愛情時是根據感性在做反應。 但我得告訴你,這是錯的。 其實女人選男人的整個過程比你想的理性得多,篩選的方法也非常的邏輯分明。

當然,這並不是說她們在看到男人時會拿出一個小計算機,加加減減對你品頭論足一番。 而是人類的很多反應,其實是深植於基因的,是幾千年來物競天擇所產生的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簡稱ESS)(意指策略不好的都被自然淘汰了,而策略好的得以存活下、也會把此策略寫入下一代的潛意識中)。

所以很多人類的「選擇」往往不是隨機性的,背後其實是有複雜的驅控機制。 我們若願意花心思研究,這些選擇背後其實都有清晰的規則,更可找出嚴謹的衡量架構。 而當了解這些規則,人在特定情境下會傾向的選擇分支也常是可被推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