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課程結束後,總有同學留下來提問或跟我聊天,前陣子有個同學分享的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這位同學提到,他為了提升簡報技巧到處參加簡報課,後來也在公司會議上運用了他學到的「Apple簡報法」,也就是像賈伯斯一樣打扮得很休閒,拉近與聽眾的距離;投影片上以大量的圖取代文字,讓聽眾不必看得很累…諸如此類的技巧。他原本期待老闆誇他一番,沒想到卻只等到一頓臭罵。他不解:別人這樣做效果很好,為什麼我做就不行?
很多時候,當遇到負面情緒時,我們都希望自己不要因此一蹶不振,希望能夠振作、能夠趕快好起來,否則,會感覺自己「抗壓性很低」、「很草莓」、「很情緒化」……我們對於自己的脆弱束手無策,別人也是;所以,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我們好像都應該要「趕快好起來」,才能往前進。這有用嗎?或許剛開始是有用的。你會發現自己對情緒的感覺越來越遲鈍,越來越「堅強」;但你會發現,你對其他情緒的感知也越來越無感...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交友選擇」這件事。前陣子,我在臉書上寫了一段話,我說2020年的前三個月,幾乎就是《螞蟻與蚱蜢》這則故事的翻版。《螞蟻與蚱蜢》是我小時候聽到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某年夏天,有幾隻蚱蜢到了一個地方,它們非常享受舒適的天氣,整天不是悠閒拉著小提琴,就是品嘗豐盛的食物....
我常遇到同學五花八門的提問,有些是針對目前工作,有些是針對長期職涯,也有些是對我的好奇。比如說,有好幾位同學問過我:「Bryan,看你總是西裝筆挺、穿得很有品味,這樣不會不自在嗎?你為什麼這麼愛穿西裝?」好吧!這次我們就來聊聊我對「品味」這件事的看法。
2020年世道實在不太平,從Covid-19疫情、澳洲森林大火,到國內外名人接連遭逢意外…種種事件難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平穩」畢竟不是人生的常態,我們需要更高的認知能力,來因應動態的環境。也因此,我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所謂「風險管理」的思維。
先前,我談過如何面對人生的「失敗」,後來也有些人來問我,那「成功」又該如何界定。這其實是個有趣的哲學議題。討論這件事的麻煩,在於每個人可能從小就聽過各種不同的定義:小時候父母說找個好工作、擁有穩定的人生就是成功;但長大後,有人會說,賺很多錢、名聲響亮才是成功;也可能有人會說,婚姻美滿、子孫滿堂才是成功。
「Bryan老師,我當工程師兩年了,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這份工作,想改做設計,最近也剛好有轉職機會,我該去嗎?如果我一個年薪很高的工程師去做設計,我怕『大家』覺得我想不開,覺得我做錯決定……。」講課這麼多年來,聽過學員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我發現很多問題表面上互不相干,但背後卡關的點卻非常相像。上面的對話裡,這個學員因為擔心「大家覺得如何如何」,所以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這就是常見的卡關點之一。